許詠翔觀點:文言文就是古代的火星文

古人在竹簡上書寫,為了省工必須對文字進行適當的壓縮。圖為《孫子兵法》譯本竹簡,為河濱加利福尼亞大學藏書。( bluefootedbooby on flickr.com/維基百科)

是說有個歷史故事是有個大頭要攏絡一個英雄,於是讓他夜夜笙歌,時時恩賞,這故事說有一次大頭找個女人去服侍英雄,英雄忍不住稱讚女人的「玉手」,於是大頭把女人的手剁下送給他,根據說故事的人表示,英雄收到後居然感動的決心為大頭效力。

有人送你禮物,你收到發現是一對血淋淋的雙手,你會感動決心為他奉獻,別鬧了,我看嚇都嚇死了,有這種現實版的人肉叉燒包老闆,不快離開才怪。

真的要送,也是送個包裹給他,他打開包裹發現有玉手的女人一絲不掛地待在其中,這樣才香豔刺激吧.....

所以有可能是大頭送英雄的不是美女的雙手,但因為文言文的紀載不詳,讓後來翻譯的人會錯意,另一個可能性是,那不是禮物,而是恐嚇,大頭告訴英雄你再不聽話,你的手就會像這個女人一樣,被斬下來放到盒子裡面。

就後來歷史發生的種種故事來看,我想真相應該是後者吧.....!

書寫工具落後,才要「壓縮」文字

古代紀錄是一件了工了錢的事情(別忘了紙筆都沒有的時代、記錄可是要雕刻的麻煩事),要實錄語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用一些方式簡化文字來紀錄是不得不然的選擇。就算後來有了筆墨紙,書寫紀錄還是非常少數人的事情,這些苦於紀錄的人,終於取得共識共用一套「壓縮技巧」,知道怎麼解壓縮就好……這就是「文言文」出現的原因。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文言文就是古代的「火星文」,文星文的成因,就是因發文限制或是輸入法難用等等等,電腦科技還不夠進步時代發展出來的「文字壓縮技巧」,但也因為「壓縮」過,不懂壓縮原理的人根本看不懂。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新華社)
古代使用竹簡書寫,非常費工夫,圖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取自新華社)

當然文言文和「火星文」一樣是破壞性壓縮,語焉不詳、沒辦法精確表意很正常,會認為這種受限人類科技不得不採取的變通辦法,是多進步的技術,還要「全民共學」,只能說台灣中「什麼都是老的好,現代人比不上以前的人,所以不要自己亂搞新東西,一切向以前的人學習就對了」的儒家歷史退化論的毒太深……。

說我愛鬼扯儒家的人,不妨想想,其實學火星文起碼它是「活著」的溝通方式(什麼?已經死了喔!!!),要學生學「火星文」比文言文有用,因為可以讓他們和多一個族群溝通,用文言文的人今在何方?但這個社會還是很少人覺得「火星文」比文言文更有資格列入國民教育的教程之中啊?不就是儒家讓我們認為和古人溝通比和現代人溝通更重要的嗎?

古文講的「歷史現況」當年只有少數人能感受到

說文言文進步過現代語文,可不是認為黑膠音質好過CD,而是認為MP3聲音好過PCM(沒壓縮過的數位音樂檔案格式)、說MP3檔案因為破壞性壓縮流失資訊、聽起來有特殊韻味……其實都是鬼扯。

說實在的,使用文言文的時代、文字是非常少數人(可能只占整個社會的一趴兩趴)、而且階級非常特殊的人,才會使用的工具。換句話說,會用文字的古代人多像現代的勝文一樣,不瞭解其它階級如何生活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即使你學了文言文這種解碼技術,還是完全沒辦法了解古代社會的真相,因為當時使用文字來做紀錄的人、本身就是社會扭曲的「成果」。 (相關報導: 風評:一女當關區桂芝─課綱有恥無恥有這麼嚴重嗎? 更多文章

當然壓縮技術(寫文言文的技巧)本身有很多巧思──其實「火星文」也是,這社會找些人去學也不是不行;不過考慮到過去使用這些技術的人也不過一趴兩趴,現代學習這些技巧的人也不宜高過這個比率。至於壓縮過的MP3檔案(文言文文章)呢,真的很重要的請先解壓(改寫成現代語文)才給學生學習,至於說改寫會因解釋不同而失真的……文字紀錄會讓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麻煩你就承認那本來就是辭不達意的爛文,別硬塞給學生學習吧!

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概念是隨身聽。(圖/城市美學新態度)
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上的音樂檔案,多數經過破壞式壓縮。(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