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的成績應該是全面性的檢視,而不是斷章取義式的展現,否則背後的因素可能就是心虛,因為其他的成績都難以浮上檯面,所以只好用特定的數字成績來作為掩飾。
日前當賴清德上民視的節目中提到台灣這八年來的經濟成長時強調台灣在過去8年,已經走出經濟困境並邁向世界,未來他也會繼續協助企業立足台灣、佈局全球、行銷全世界,期盼台灣成為「經濟上的日不落國」。
對於這樣的論述,很顯然是希望摒除外界對於民進黨只搞政治不懂經濟的刻板印象,而賴清德在談論這樣的“成績”時似乎也希望將自己的努力一併成列在其中,但是他忘記了經濟向來是台灣的強項,如果沒有前人的胼手胝足與前瞻遠矚,那有後人的豐收呢?更何況台灣的經濟向來都是民間經濟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模式,現在的成績只能說是執政者出現在對的地方,如果硬要將這些當成自己的執政成績,那就有些勉強了。
而且,一個執政者在談論自已的成績時,應該更謙虛地提到不足的地方,就像台灣這八年來,詐騙大幅增加,政府還曾增設數位發展部,成績呢?每天說著以民意為依歸,但是誰來處理物價不斷上漲的現實?兩岸關係更趨緊張,整府除了大量購買武器,願意靜下心來思考如何用更和平的方式來止戰,或是讓兩岸關係更形和緩嗎?
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政府卻還是不斷的大內宣,還是用斷章取義式的方式在自我膨脹,完全不顧有超過的六成的民眾是希望執政黨下台的事實,這不是心虛,什麼才是心虛?
執政成績是應被檢視的,執政者更應該有自我檢視的機制與智慧,如果不趕真實的面對面執政下的優劣,只會上特定媒體不斷的大內宣,相信遭到民意的反噬是必然的下場! (相關報導: 藍白合民眾黨完全退讓?學者揭柯文哲思路:符合急診醫決策行為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