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社會要我們人道對待加薩,哈瑪斯有沒有人道對待我們的親人?」以色列人質家屬的悲情與訴求

2023年10月29日,以色列為遭到哈瑪斯綁架的人質在耶路撒冷設置了海報。(美聯社)

10月7日控管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突發數千枚飛彈攻擊以色列,並同時派遣約3000名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邊境社區和參加戶外音樂會的年輕人,屠殺至少1,300平民,並劫持240多名包括高齡長者、幼童和婦女為人質。以色列立即反攻宣戰,72小時內徵召36萬大軍,決心剷除哈瑪斯。

這被以色列人稱為「黑色安息日」的悲劇發生至今滿一個月,以色列地面攻擊部隊已深入北加薩,將南北加薩隔開,且開闢走道讓北加薩居民往南避難,以色列國防軍(IDF)則圍堵哈瑪斯組織大本營所在的加薩市(Gaza City),同時IDF在北加薩展開精密的銷毀哈瑪斯設施和地下隧道任務。

一個月來,被俘的以色列人質家屬和支援組織也迅速動員向以色列政府施壓和對國際社會喊話,希望各界能協助盡快釋放人質與家人團聚。位在特拉維夫市中心的「沙羅納花園」(Sarona Gardens) 和HaKyria(希伯來語「園區」之意)這兩個以凱普蘭街(Kaplan Street)為界的相鄰街區,自戰爭爆發以來已逐漸轉化成群聚集、支持人質和其家屬的動員中心,HaKyria北側的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廣場現在設有志願者遮棚、記者會場地及各種藝術設計、人質的海報、安息日晚餐桌、象徵性空椅和為人質祈安的大幅布條等創意擺設,已被稱為「人質廣場」(Hostages Square)。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廣場自哈以戰爭爆發以來已變成聲援人質及其家屬的動員中心,稱為「人質廣場」。 圖中為象徵人質缺席的安息日餐桌和空椅。 (賴素芬拍攝)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廣場自哈以戰爭爆發以來已變成聲援人質及其家屬的動員中心,稱為「人質廣場」。圖中為象徵人質缺席的安息日餐桌和空椅。(賴素芬拍攝)

「黑色安息日」在慘劇之前,凱普蘭街和哈基亞(HaKyia)街區是以色列人捍衛民主體制的主要抗爭據點,從今年1月到9月底連續39週的每週六,有數十萬人聚集、造勢遊行、示威抗議納坦雅胡極右政府所提的司法改革方案。

在這場悲劇發生之前,緊鄰政府行政大樓(Kyria Tower)的「沙羅納花園」地區充滿活力,擁有綠地、兒童遊樂場、餐廳、咖啡屋、遊客中心和高級公寓, 對面是被高牆包圍的拉賓營區(Rabin Camp),是以色列國防部和軍事參謀總部的所在地,可算是以色列的「五角大廈」。軍事營區的北部出口面向特拉維夫的文化和藝術中心,包括歌劇院、劇院和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這整個區塊是特拉維夫的軍、政、商融合文化藝術的多元空間。

如今,「沙羅納花園」和「人質廣場」每天都有群眾聚集,四處張貼著人質的照片和祈求釋放人質的海報。廣場上有遮棚讓人質家屬和支持人士聚集、互相慰問、志工分發海報及象徵希望的黃絲帶,也有人道主義家屬在廣場上和沿著國防部圍牆外設立帳篷,為人質守夜,向政府表示抗議。到週末、這整個區域不僅是支援人質的大型活動會場,其周圍也成了少數反戰人士和抗議並譴責納坦雅胡的示威地點。 (相關報導: 以色列國防軍進入加薩城 以國防長:這是最大的恐怖分子基地 更多文章

「人質廣場」對面是以色列國防部和軍事參謀總部,稱為「拉賓營區」。 人質家屬沿著營區設立帳篷為被綁架人守夜,對政府抗議施壓。 (賴素芬拍攝)
「人質廣場」對面是以色列國防部和軍事參謀總部,稱為「拉賓營區」。人質家屬沿著營區設立帳篷為被綁架人守夜,對政府抗議施壓。(賴素芬拍攝)

「我們不可能付出再付出卻得不到任何回報」

美國之音記者上週四(11月2日)在「人質廣場」上採訪一位兒子被俘為人質的父親丹尼·米蘭(Dani Miran )先生。他的兒子Omri跟妻子和兩個女兒住在加薩邊境的Nahal Oz Kibbutz 社區。「黑色安息日」那天他的兒子被恐怖分子綁走,兒子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倖免,他兒子至今生死不明。米蘭說他對兒子的擔憂如同胸腹被刀割一樣,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