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機會來了!」徐小波:中美貿易戰,我們要思考台灣優勢在哪裡?

理律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徐小波12日表示,在中美貿易戰衝突當下,台灣政府決策者與企業界應該積極思考「台灣優勢在哪裡?」(顏麟宇攝)

中美貿易戰讓兩國從合作逐漸轉向對抗模式,原本靠著中美合作的台灣,頓時之間頗為尷尬,理律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徐小波今(12)日在新書《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研討會表示,在中美貿易戰衝突當下,台灣政府決策者與企業界應該積極思考「台灣優勢在哪裡?」他重提20年前與前經建會主委薛琦共同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倡議,強調台灣應該掌握契機。

該研討會由余紀忠基金會主辦,邀請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主講,與前經建會主委薛琦、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徐小波等人對談,共同剖析貿易戰風雲下,全球政經前景。

陳添枝表示,中美貿易戰,台商可能是短期最大受害者之一,因為目前為止,台商營運模式都建構在美中合作的基礎上,「中國未來恐不再是好的加工生產基地,然而台商在中國投資都非常龐大,將來勢必面臨困難抉擇,一方面討好美國,一方面討好中國,從鴻海在美國威州設廠就可以看出,未來很多公司,包括台積電都會面臨類似困境,畢竟,台積電目前也同時為華為製作晶片。」

陳添枝:中美貿易戰對台商是變局也是機會

「這個困境一定會來臨,台商要重新思考策略性定位,中國仍是很大市場,廠商合作或許也是維持兩岸和平方式之一,我們可能也無法避免跟中國合作,中美貿易戰對台商是很大的巨變,也帶來很大的機會,讓美國企業有機會重新看到『台灣價值』,我們也要重新去定位自己角色」,陳添枝表示。

20190212-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12日出席「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新書座談。(顏麟宇攝)
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認為,中美貿易戰,台商可能是短期最大受害者之一。(顏麟宇攝)

徐小波表示,在新興市場快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營運模式千變萬化的今天,不管是執政者或是企業經營者,都應思考如何因應中美貿易戰,「政府在兩岸議題上,應該多花精神,分析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前途何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人代大會強調,「企業應接受共產黨領導」,某種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弄到一個陷阱,「共產黨要怎麼領導企業」。

徐小波表示,中美貿易衝突,他的一些朋友以中華民族歷史與近代受到屈辱,認為貿易戰代表「中國強了」,但是,他個人認為,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帶動企業快速發展,如今,中國企業被群起而攻之,包括華為、中興、TCL都受到西方市場打壓,「如果他們是台積電等私人企業,大家會被打壓嗎?」徐認為,「問題不是民族主義,問題在於制度。」

徐小波:中國企業家想離開,台灣又有機會了

徐小波建議,中國當局應該多思考私有企業、非營利組織,在中國經濟發展地位,把他們作為整體佈局轉型選擇之一,他過去一段時間與中國企業家聯繫,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累積很多財富,但是,現在他們人跟錢都想離開,因此,「台灣又有另外一個機會來了。」

徐小波表示,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自由經濟體系與公平正義概念,在中美對抗當下,台灣也要思考「台灣優勢在哪裡?」他舉例,台灣紡織業20年前是夕陽產業,如今又再生了,在農業、醫療服務業、教育產業,乃至於社會轉型、經濟轉型、政治轉型過程,發展了哪些核心價值?哪些可以讓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借鏡,「這方面我們下的工夫不夠,特別是政治人物。」 (相關報導: 「貿易戰只是序曲」 陳添枝:中美科技戰可能會打很久 更多文章

20190212-中研院院士劉遵義(本書作者,左二)12日出席「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新書座談。(顏麟宇攝)
《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新書研討會12日登場,由作者劉遵義(左二)和專家學者進行座談。(顏麟宇攝)

徐小波表示,台灣未來沒有人口紅利,企業與政策擬定者應該思考,台灣未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到底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價值?70年代前經濟部長趙耀東推動「大汽車廠」,該政策雖然失敗,卻也造就了國內汽車零件產業,相對之下,韓國大汽車廠成功後,現在反而經營非常困難。台灣60年發展經驗是非常珍貴,應積極整合台灣優勢,對於需要台灣經驗地區,進行知識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