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今(12)日在台大社科院舉辦新書《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研討會,劉遵義表示,中美二國競爭是長期的,貿易戰只是短期的現象,即便中美貿易談判達成平衡貿易赤字的共識,雙方仍將進行科技競爭,畢竟,在世界貿易體系「誰是老大?」這個問題仍將持續。劉強調,對美出口占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為3.4個百分點,以中國去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6.5%來看,一旦中美發生貿易戰,中國最壞、最壞的打算是下降2.4個百分點,這是絕對可以承受的。
該研討會由余紀忠基金會主辦,邀請劉遵義主講,與前經建會主委薛琦、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理律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徐小波等人對談,共同剖析貿易戰風雲下,全球政經前景。
劉遵義表示,中美貿易戰從去年4月開打迄今,目前為止,對中國經濟成長率的影響尚未顯現,中國到去年第4季為止,仍維持6%以上增長,不過,這部分有可能是廠商趁關稅尚未提高以前提早出貨所致,一時之間,看不出影響多少,預估今年第2季、第3季就會看見影響。
「平衡貿易赤字若達共識 中美仍在競爭『誰是老大?』」
劉表示,他個人無法預測中美貿易談判在3月1日、2日以前能否達成協議,但「貿易與關稅只是中美競爭的一部份」,兩國的競爭不僅是經濟的競爭,也是科技與世界領導地位的競爭,中國2000年以來的快速發展,經濟體規模從美國GDP的5分之1,17年內大幅成長至美國GDP的3分之2,讓美國產生威脅,儘管從人均所得來看,中國國人平均數千美元的年所得,比起美國的6萬美元,還差很多,但從經濟量體來看,10年後是有機會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
劉遵義表示,中美貿易衝突,不能只看貿易,畢竟貿易平衡,可以透過增加美國農產品與能源的出口達成,但平衡之後,中美兩國之間還是會有「誰是老大?」的問題。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認為,中美貿易衝突,不能只看貿易,貿易平衡之後,中美兩國之間還是會有「誰是老大?」的問題。(顏麟宇攝)
以最近華為爭議為例,就是中美科技競爭的結果,由於華為在5G行動通訊做得很好,讓美國有些急了,美國方面不希望在5G行動通訊領域,完全依賴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對美國存有戒心。
由於中美貿易衝突爆發迄今,雙方都有打「持久戰」的味道,劉遵義則是從計量經濟學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美兩國經濟成長率的可能影響。
貿易戰對中美經濟成長率有何影響?
劉遵義表示,中美貿易戰目前仍停留在心理層面影響,深圳指數去年初迄今一共下跌30%,香港恆生與上證指數也都呈現下跌局面,相對之下,美國標普五百指數去年仍維持持平,顯示從心理面角度,對美國影響較小。
在匯市方面,人民幣去年初相對於美元,雖然已貶值10%,但美國市場僅佔中國對外出口的2成,若以中國貿易對手國貨幣衡量,人民幣相對於一籃子貨幣的貶值幅度僅2%,顯示中國人民銀行目前仍在維持人民幣的平均購買力,並且維持美國以外的貿易對手國的幣值穩定。
劉遵義表示,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率,容易受進出口貿易影響,中國因為經濟體夠大,對外倚賴度較低,中國對美國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度為3.4個百分點,即便把這3.4%從經濟成長率扣掉,中國經濟每年還有3%的增長率。況且,中國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從第三國進口零組件後組裝出口,以iPhone為例,蘋果iPhone一支600美元,在中國的附加價值僅20美元,只佔商品產值的3.3%,對中國GDP貢獻度不大,「相當一部份是台灣賺去」。
劉遵義表示,中美貿易戰,中國最壞、最壞的打算,是經濟成長率下降2.4個百分點,這是絕對可以承受的,即便是出口比重較高省份廣東,對美出口占廣東GDP僅8.7%,中美貿易戰對廣東GDP成長率的影響也不到3%。
從美國角度,美國對中國出口對美國經濟成長貢獻也很低,對中出口佔GDP成長率僅0.7百分點,連1%都不到,貿易戰對中國損失會大一些。
況且,廠商可以透過生產線的全球佈局規避風險。劉遵義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以前,中國境內廠商已逐漸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協、孟加拉等國,以成衣加工為例,未來不管有沒有貿易戰,東協的成衣出口,都會逐漸取代中國,不過貿易戰的發生,會加速生產線移轉。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左二)12日在台大社科院舉辦新書《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研討會。(顏麟宇攝)
至於智慧財產權保護部分,這也是中國遲早要做的事情,劉遵義表示,亞洲國家發展早期很多是靠仿冒起家,日本人在50年抄襲美國,台灣則在6、70年代成為盜版王國,中國在2016、2017年,已是全球頒發專利最多國家,專利申請數超過美國,顯示中國境內也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需求,中國推動科技自主過程,也必須要建立起對本國智財權保護機制。
另外,中美貿易另一個爭端「強迫技術轉移」部分,劉遵義表示,中國過去在開放市場過程,規定外資投資內需市場,必須以50:50方式投資,無形之中,也讓內資夥伴藉此取得技術,但現在已允許外資全資經營內需市場,以汽車業為例,特斯拉就在上海就全資推動電動汽車,BMW在瀋陽的合資企業,持股比率也從50%提高到75%,德國的安聯人壽也在中國成立全資子公司。
在網路安全議題上,美國方面主張中國透過網路駭客竊取外企機密,劉遵義認為,不管是網路竊盜,還是實體世界的竊盜,不論是用哪一種方式偷,犯法就要嚴懲,依據這樣的原則,雙方在這項議題上,應該是可以談得攏。
「貿易戰是雙輸,如果可以談成就是雙贏」
劉遵義表示,從基本面來看,他對中美貿易戰看法比較樂觀,貿易戰是雙輸,如果可以談成,就是雙贏。
劉遵義表示,中美貿易赤字雖然龐大,但並非無法解決,目前,美國官方估算中美貿易逆差為3760億美元,中國方面則估算是2780億美元,不過,美國的數字並未將美國對中國的400-500億美元的服務業出超,納入計算,另外,美國在計算中國對美出口時,將香港的轉口貿易納入計算,但在計算美國對中貿易時,卻沒有計算經香港轉口中國的部分,二者計入後逆差大約是2500億美元。
(相關報導:
中美貿易戰到底為何而戰?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高科技才是美中競爭的真正戰場
|
更多文章
)
劉表示,中美貿易失衡有其結構性因素,這導因於美國自韓戰以降,不願意把高科技產品賣給中國,因此,要弭平3000億美元貿易逆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雙方仍然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縮短貿易逆差,一是中國提到對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等能源採購,二是中國提高對美國農產品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