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國無預警發難,應屬「警告」意味濃厚,只不過動作不能太大,否則可能演戲演到「假戲真做」,反而逼迫鴻海加速轉移陣地到印度、台灣、美國發展,這對目前的中國來說也相當兩難...

上上週末,中國官媒拋出震撼彈,隸屬於中國當局的《環球時報》突然在2023年10月22日發布獨家消息,提到政府的稅務部門近期將依法針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子公司進行稽查。隔天10月23日,鴻海立刻官宣發表聲明,將配合一切稽查及作業,但市場也立刻反應這件利空。

在中國官謀發表查稅的前一週五,股價收盤價為103.5元,隔週台股一開盤,鴻海隨即出現連續兩天的跳空下墜,直接殺破百元大關。來到本週一,更是直接從開盤98.3元電梯下樓,持續破底跌到盤中最低94元,收盤價在94.5元,這根大黑K是代表市場反應過度?又或是利空出盡?先收起恐慌的心,容我用三個關鍵角度來,看看中國地區的實際衝擊有多少吧。
關鍵一:中國營收比重知多少?

首先要先延續我上一篇鴻海文章「鴻海近期走勢,半年前早預告!緊接著Q4展望該注意什麼?」,當時我內容是這麼寫的:
接下來開出的九月營收,很有可能是五千多億而且是年減,但月增可能會超過雙位數,甚至接近15~20%的月增水準,呼應蘋果手機熱銷暢旺的業績。
結果最新營收開出來,2023年九月單月營收優於我預期的6,607.4億元,月增直接飆上六成,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蘋果手機真的賣很好!但年減就沒錯了,有將近兩成的衰退,這也可想而知啦,畢竟2022年基期就是高。看完營收之後,顯然是蘋果發威,不過順應中國查稅事件,這時候我們就要更進階,來研究營收組成。

鴻海集團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組成,可以看到中國地區貢獻1,477億元,從國別來排行,中國排序在第五名,你覺得衝擊性大不大?以百分比來看,上半年合計營收是2.77兆元,中國地區佔比是5.34%,所以中國貢獻比重其實還好,當然這也可能是基期問題,因為當地經濟還困在疫情後的大衰退,甚至仍在降息循環中。再回頭看看2022年上半年,中國地區營收為1,906.99億元,佔整體比重6.54%,從近兩年的中國貢獻度而言,也都沒有超過10%,真正最大戶還是來自美國及愛爾蘭,美國當然是蘋果,愛爾蘭則是因為伺服器、終端資料中心客戶,包含臉書及google把資料中心設立在愛爾蘭,每年這兩大國家就能貢獻鴻海過半的營收。如果從營收角度而言,中國營收對鴻海來說,真的還好,因為比重太低的關係,即便衰退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相關報導: 廣達、緯創、仁寶...電子五哥敗象已露,只剩1支還能抱!00878也中槍,1時機最好下車 | 更多文章 )
關鍵二:中國資產負債最新情況?

除了看營收之外,也要注意資產狀況,過去幾十年,鴻海就是倚靠中國的富士康起家,吃下全世界的訂單,進而成為全球市占率四成的代工霸主。 前面營收只看一年而已,稍嫌過短,所以我直接調出2019年到2022年的年報,直接看看收入及非流動資產,橫跨疫情前後也更加客觀。中國全年營收,近四年最高出現在2019年5,601.95億元,這比重的確不高,因為光是鴻海2023年九月最新營收就超過六千多億,集團一個月營收直接賺贏中國全年最高峰營收。不過資產角度就不同了,由於深耕中國已久,鴻海近四年非流動資產都是集團最大,資產規模維持在2,500~2,700多億,第二大的是台灣,雖然鴻海在疫情後積極投資台灣,避免中國停工導致產能衝擊,但四年下來,也「只是」從500億元規模增加到700億元而已,對比中國兩千多億元,算是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