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各位「慣老闆」,準備掏錢或是關店

餐飲業讓業者可能缺工而不得不關店。(資料照片,新新聞林瑞慶攝)

本月網路上熱烈討論藝人陶晶瑩自創的麻辣燙品牌「辣杯杯」關店,到底是「大環境所迫」、「不得不」的結果,還是「慣老闆」的吝嗇習性所致。短期看是前者,長期看則是後者。因此從趨勢上來看,各位「慣老闆們」要有準備掏錢否則就要關店的心理準備了。

經營1年關門只因找不到人手,網友酸薪資太低

陶晶瑩自創的麻辣燙品牌「辣杯杯」經營1年,生意興隆強滾滾,但8月就關店熄燈,日前陶昌瑩受訪談到此事、同時也在臉書發文,指辣杯杯收攤原因是缺工、一直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導致1個人要2人工作,員工流失更嚴重,最後只能關店。她還說「就算開高薪也沒用」,她舉碰到的案例,一個年輕人作餐飲後來去當髮型助理,一個月2萬多,她說給他3萬多來辣杯杯,結果他說不要、因為「做餐飲做怕了,不想」。

此事在網上引發不少討論,雖然也有對缺工、難請人表示「同情與理解」者,但不少網友還是狠狠的酸一頓,從「3萬多真的不算高薪」、「沒有請不到的人,只有請不到的薪水」到狠批「慣老闆嘴臉」者都有;陶還在新聞下回應指加上其它津貼後「我們的員工是至少4萬的薪水⋯⋯」。

兩邊說法似乎都有點道理,但總該有個對錯是非吧?

其實,陶的說法是站在業內、短期的看法,她們確實提出不差、甚至比業界其它商家更好的待遇,但還是找不到人手,因此缺工、找不到人手是事實,「高薪」也找不到人的感受猶然而生。

缺工一直是投資障礙,少子化讓問題惡化

只是這種說法與感受明顯忽略了現實大環境甚至趨勢的問題。早期僧多粥少時代,找到工作就高興了,當時勞工對較不友善工作環境的耐受度也較高。但近十多年來,人力市場環境其實已大大改變,從「人求事」逐漸向「事求人」傾斜,企業界反應的投資問題中,永遠少不了「缺工」這項。

數據上也很明顯,雖然全體勞動力人數看似維持穩定,但其實已逐漸出現「赤字」。早年每年新生兒人數大概40萬人上下,成年後湧入就業市場爭搶工作,企業對人力的感覺是「不虞匱乏」。在台灣進入少子化超過20多年後,現在每年人力市場的生力軍就遠比早年少。如果用23-25歲左右(約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的年齡)作為職場新鮮人進入市場的年紀回推,大概就是在1998-2000年誕生者,這年的新生兒人數約為27-30萬人。

趨勢上也對老闆們相當不利。2000年之後每年的新生兒人數是呈現崩跌式的下滑:當年猶有30.7萬人,隔年25.7萬人,再4年後(2005年)剩下20.6萬人,近10年更是「直下九穹三千尺」,從19、18、17、16、15萬崩跌到去年的13.8萬人。換句話說,企業主未來20年都要面對每年人力市場生力軍都比前一年的慘況。與此同時,這幾年正是戰後嬰兒潮的退休高峰期,每年單是勞工就要退掉超過10萬人。

餐飲業在薪資上最沒競爭力

產業、企業徵才找人,既要與同業競爭、更要與不同產業競爭,而很不幸的是:餐飲業恰恰是在薪資上最沒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相關報導: 為什麼餐飲業缺工特別嚴重?過來人曝2原因 嘆:老員工不願教又愛罵人 更多文章

如果以整體大分類來看,台灣的服務業薪資原本就是較工業、製造業低,這就是專家時常說的「服務業是造成低薪的元凶」。用去年的資料來看,服務業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是56832元,低於工業的58972元、製造業的60451元。不過,這個數字其實還看不出餐飲業有多低薪,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各細項分類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