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康納曼 文章列表
#
康納曼
約 10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國際
下班經濟學
熱議華爾街
國際熱議》如日中天的諾貝爾大師,為何突然隻身飛到瑞士結束自己一生?
《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DanielKahneman)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潛心研究人類決策的不完美和不一致。根據大多數人的說法,康納曼選擇結束生命時,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仍然相當不錯。近一年前,康納曼的死訊曾引起廣泛哀悼。直到最近,才知道他是一個人飛到在瑞士,在一家自殺協助設施中去世的。身體看來健康的他,為何要下這個決策…點擊此處,VVIP獨享完整內容
金牛幫幫忙
2025-03-25 13:30
新聞
國際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90歲主動結束生命:《快思慢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最後抉擇
2024年3月中旬,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與他的伴侶芭芭拉·特沃斯基(BarbaraTversky)從紐約飛到巴黎,與女兒一家團聚。他們用了幾天時間在城市裡散步,參觀博物館,欣賞芭蕾舞表演,品嘗舒芙蕾和巧克力慕斯。3月22日前後,在那個月邁過90歲門檻的康納曼開始向跟他最親近的幾十個人發送個人郵件。
Jason Zweig
2025-03-20 12:00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什麼是「展望理論」?悼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先驅者:丹尼爾‧康納曼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行為心理學家、「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辭世。康納曼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基礎,於今年3/27辭世,享年90歲。
Two Money Lovers
2024-04-03 13:47
VIP
風書房
新新聞
商業
魔球作者寫丹尼爾.康納曼──《橡皮擦計畫》
在《魔球》一書的討論熱度從職業運動延燒到商管界後,作者路易士陸續發現一些職業球團和企業的決策讓人不能理解,於是他找上了心理學家……。
許詠翔
2024-03-29 14:50
風生活
財經
熱議華爾街
追悼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先驅者:丹尼爾‧康納曼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辭世。康納曼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基礎,於今年3/27去世,享年90歲。
季凡
2024-03-29 14:16
風生活
即時
諾貝爾得主康納曼驚傳逝世…享耆壽90歲!被公認為「當代最具影響力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DanielKahneman)於當地時間週三(27日)驚傳逝世, 享耆壽90歲。他於2011年出版書籍《快思慢想(Thinking,FastandSlow)》,成為暢銷著作。
柯家媛
2024-03-28 15:18
評論
國內
財經
專欄
呂紹煒專欄:各位「慣老闆」,準備掏錢或是關店
本月網路上熱烈討論藝人陶晶瑩自創的麻辣燙品牌「辣杯杯」關店,到底是「大環境所迫」、「不得不」的結果,還是「慣老闆」的吝嗇習性所致。短期看是前者,長期看則是後者。因此從趨勢上來看,各位「慣老闆們」要有準備掏錢否則就要關店的心理準備了。
呂紹煒
2023-11-01 06:2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謝錦芳專欄:雜訊的反思
人生是一連串判斷與決策的總和,從醫師、法官、防疫指揮官、企業老闆到國家元首,決策品質的好壞,影響深遠。醫師誤診,人命關天;法官亂判,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一生;防疫指揮官決策失誤,可能使得防疫出現漏洞。
謝錦芳
2021-09-05 06:40
評論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大腦如何「快篩」資訊?
近期媒體過度報導打疫苗,身為讀傳播的人心裡十分有感,而假新聞在疫情期間也飆升到了前所未見的高點;有人說這是在人心惶惶時的認知作戰,因為恐懼是最好操弄人們的工具。不過這些政治因素,身為局外人肯定有資訊不對稱的情況;相反地,我更想多談的是在於真/假資訊之間,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將資訊「快篩」?
呂國維
2021-07-09 05:20
新聞
國內
財經
從「阿中部長設普篩2條件」談證券研究員的罩門:貝氏推理(下)
上期提要: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機率是人類認知的罩門。人類腦袋天生對於機率的計算有障礙,使得風險評往往偏離事實,跟隨而來的決策行為就常常產生偏誤而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如乳癌檢測的解讀,因誤判機率(風險),而進行的過度醫療行為,就會產生的療資源浪費。又如這次疫情,若因為對普篩準確率的誤解,貿然用於超前部署的工具,反提高疫情失控的可能,將造成人命的損失。同樣的道理,研究員也是人,所以機率也造成研究工作上的罩門。我們將也看到因為對機率(風險)的誤判,造成投資上的不必要的損失。
廖國峰
2020-05-17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