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早已預測,全世界1/4的人都會在一生中某個時候受到精神或神經疾病的困擾。英國與中國精神疾病現狀如何?又分別是如何應對的呢?
2018年10月中旬,英國政府在舉辦有50個國家參加的「全球精神健康文化變革峰會」之前,梅伊首相首次專門任命了一名政府防自殺事務國務大臣(由英國政府衛生事務國務大臣傑基·多伊-普萊斯兼任),突顯這一醫學和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同時體現重視和有效防治精神疾病對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與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在全球經濟社會變遷的時代,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有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癌症的全球人類第三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具有重大的經濟影響,從生產力損失角度,估計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1萬億美元費用。
對比英國和中國的防治精神病狀況,或許可見兩國各自面臨的嚴峻形勢。
近年來,倫敦學院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專業醫學調查對比發現,富裕國家的窮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而例如中國這樣的東亞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缺乏治療精神病的專業人員和醫療條件。
疾病(Mental disorders)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網站,精神疾病的定義很廣泛,表現可能各不相同。它們的一般特點包括異常的思維、觀點、情緒、行為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通常人們所認為的精神病是有比較嚴重症狀、需要強制治療的患者,比如嚴重精神分裂、癡呆、自閉生活無法自理、有擾亂社會秩序、攻擊他人或自殘行為等。但實際上精神疾病範圍要廣得多。
因此,社會傳統認識認為精神心理健康問題離自己很遠,即使有所察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很多人採取迴避、牴觸的態度。實際上,較輕的精神疾病可以包括常見的失眠、抑鬱、老年癡呆、遊戲成癮、酗酒、濫用藥物等等。
因此,精神疾病廣泛存在於社會人群之中。
促進經濟增長意義
研究指出,雖然傳統上認識到精神病的遺傳因素,但近年來社會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比如世衛組織指出,目前世界上常見的抑鬱症常是複雜的社會、心理、生理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

反之,由於社會認知、政策、歧視、偏見等因素,精神健康問題並沒有引起家庭和社會的足夠重視,諱疾忌醫者很多。加之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缺乏專業醫護人員、設備和醫藥條件,無條件就醫者也同樣眾多。由此而引發的家庭悲劇和社會悲劇也屢見不鮮。
精神疾病造成的不僅可能是給家人、親朋的負擔,還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輕者難以工作,或無法提高工作效率,重者甚至自殘或攻擊傷害他人。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增加1美元用於普通精神疾病(如抑鬱和焦慮)的治療,則可在健康狀況和工作能力恢復方面產生4美元的回報。
患病人數比較
英國全民醫療健康系統(NHS)的統計顯示,英國的精神病發病率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不斷上升。
以目前任何一個時段統計,英格蘭16到64歲的人口中平均6個人總有1個有精神健康問題。 (相關報導: 《一念無明》的精神病,人應該是什麼模樣? | 更多文章 )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全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10年之後,這個數字仍在中國很多媒體有關精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報道中一成不變地繼續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