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的相關性,在專家群中一直有兩派不同的說法。國衛院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且發病的年齡也比較早;此研究是全球第一個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國人近年平均結婚年齡逐年上升,生育年齡也隨之普遍延後。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較30年前上升了5.2歲;2023年父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
過去科學家即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然而,因未有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是否為因果關係,始終還是沒有定論。
隨著國人受教育年數增加,平均結婚年齡逐年上升,而生育年齡普遍延後。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自民國80年來上升了5.2歲;112年的父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4.6歲,32年來上升了4.3歲。過去研究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然而,因未有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是否為因果關係未有定論,尚不清楚父親生育年齡在子代罹病或發病年齡上所扮演的角色。
於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王世亨副研究員,與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為堅主任兼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馮嬿臻助理教授等人合作,利用全基因體定序探討父親生育年齡之影響,證實較晚的生育年齡確實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
有關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之相關性,有一派假說是新生突變假說,即男性精子一生中不斷進行分裂,年紀越大的父親精子所累積新生突變數較多,因此增加其子代罹病風險,也最常用來解釋父親生育年齡效應。另一派則認為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之間並非因果關係,是因為忽略了干擾因子的影響所造成的假象。
研究團隊針對5個多發性思覺失調症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每個家庭包含3名共病手足與健康父母,經由比對父母與子代之序列,辨識出子代身上的新生突變。分析結果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一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有1.5個新生突變。而子代身上每多帶有一個新生突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平均提早0.16年。研究團隊進行因果中介分析進一步發現,較晚的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較早的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之相關性,大約有30%可由新生突變所解釋。
這個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家族資料,量化分析證實父親較晚的生育年齡可能影響子代精神健康,而新生突變在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健康的相關,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 (相關報導: 不讓中藥房被消失!中醫藥界集結600人 力挺衛福部中藥販售新令 | 更多文章 )
國衛院的這項研究不啻提醒國人,不只是女性有適合育齡的年齡,為了孕育身心健康的子代,男性也有適合當爸爸的年齡。而這不只是關乎個人,更是關乎下一代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