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上周辭世,牽起了不少香港市民對殖民時期的「事頭婆」(港式俗語,對老闆娘的稱呼)的懷念之情,他們形容這是劃時代的終結,也勾起他們對九七回歸前生活的回憶與緬懷。 BBC中文訪問兩名五十年代出生的港人,細說他們對這位「事頭婆」的不捨之情。
自1952年登基至1997 年香港回歸,伊麗莎白二世當了香港人的「事頭婆」45個年頭,從1842年清政府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始到1997年主權移交,這45年佔了整個殖民時期的近三分之一。年長一代,尤其在戰後出生的港人,成長歲月滿布女王身影。她離世後,悼念信息在社交媒體洗版;連日來,大批市民前往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門外,獻花哀悼,也為一個時代終結劃上句號。
黎愛薇生於女王登基那一年。今年英女王慶祝登基七十載,她也慶祝七十歲生日。去年成為祖母,這位土生土長、受殖民地教育,喜歡聽樂隊Beetles 披頭四(披頭士)的時尚「嫲嫲」,自言絶不「戀殖」,只是成長當中多少受到英國文化的薰陶。女王衣著打扮優雅荘重,也啟迪她對優雅服飾的追求。疫情下女王每天佩戴口罩的顏色與當天衣服顏色一致,她也受啟發,每天樂孜孜地戴上與衣服同樣顏色的口罩。
伊麗莎白二世於1975及1986 年兩度訪港的情景,相隔幾十年,對黎愛薇來說,依然歷歷在目⋯⋯


1975年她當上輔警(香港輔助警察隊),駐守旺角,女王訪港期間她被派駐九龍亞皆老街,當載著女王及菲臘親王(菲利普親王)的開蓬車駛過,她幸運地近距離目睹二人風采;1986年,她已經離開輔警工作,在電視上看到身位大英帝國的女王,毫無架子在香港街上行走,態度非常親民,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黎對BBC中文表示,作為一個母親及祖母,伊麗沙白女王這麼多年,歷盡王室風雨飄搖,她仍然不慍不火,強勢地把持皇室的威嚴;她還維護子女的尊嚴,接納及包容他們種種負面的報導。黎坦言為她感到難過,感受她承受許多的指責及冷言冷語。
看到女王離世的消息那一刻,黎愛薇感到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坦言沒有特別傷感,因為人終歸要離去,反而欣賞她作為一個君主,一生奉獻給國民,盡忠職守堅持至最後一刻,在逝世前兩天仍然謹守崗位,任命首相卓慧思(特拉斯,Liz Truss);在位70年,堅毅不屈,「到底是她成就了君主立憲,還是君主立憲成就了她?」
資深出版人、廣東話研究專家彭志銘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坦言對伊麗沙白二世的離世感到難過,讚揚女王優雅高貴,以及她予港人很親民的出色公關形象。 「絶少一個國家君主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讚頌,對內她可以凝聚民心、對外維持國家形象。」

殖民地時代香港人稱伊麗沙白二世為「事頭婆」。彭志銘指出,這是廣東話俗語,親民貼地。 (相關報導: 受盡寵愛、風靡全球:陪伴伊麗莎白二世一生的王室柯基 | 更多文章 )
他解釋,「事頭」原是指一個商店、機構的老闆、或者一個家庭的主人翁的意思,如果是一個貴族的最高領袖,也稱作事頭,中文「事頭」是每一家的領導,廣東人把「事頭」的太太稱為「事頭婆」。女王是女性,自動加了一個「婆」字。舊時代香港,事頭與伙計一起同桌吃飯,是伙計們生活中最密切的人之一,不只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更像一家人般親切。最初,只有公務員以及紀律部隊會暱稱女王為「事頭婆」,後來,這漸變成大街小巷升斗市民對女王的暱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