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去年底放棄新冠肺炎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成長卻趨緩,《華爾街日報》(WSJ)日前更直言中國40年經濟繁榮落幕。今年夏季消費者物價指數低迷讓消費者及市場準備迎接需求疲軟的衝擊,《日經亞洲》指出通縮的恐懼籠罩著中國房地產業及陷入困境的企業。
《日經亞洲》(Nikkei Asia)訪問中國北京顧問業員工、43歲的張小姐,她想出售北京的一間老公寓,但後來不得不降低售價。目前只有一個人諮詢,她擔心如果現在賣不出去,往後價格只會更低。張小姐說:「3月後,中古房的價格暴跌,因為各行業大規模裁員,人們不敢貸款。」她指的是中國經濟持續衰退,擾亂了製造業,讓年輕人失業情況惡化,重創曾是中國經濟成長推動力的房地產業。
張小姐說,如果她在今年3月前賣出就好了,當時中國經濟從新冠肺炎復甦的動力開始明顯陷入停滯。她說自己原本可用人民幣520萬(約新台幣2312萬元)的價格出售那間老公寓,但現在不得不以480萬元(約新台幣2134萬元)的價格求售,而她的房仲已經要求她進一步降低價格,因為市場「非常低迷」。
對於像張小姐這樣的中國公民、中國眾多的中小企業、依賴中國經濟健康的區域經濟體及全球經濟體來說,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擴張後,出現通貨緊縮的前景是讓人不安的新現實。通貨緊縮發生時,人們會暫停支出,因為價格下跌,他們認為以後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購買商品,這破壞消費成長,讓整體經濟蒙上了陰影。

新冠疫情後,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升極緩慢,今年7月比起去年同期下降至-0.3%,這是2年來首次轉為負值。今年8月,該指標回升至0.1%,但仍低於預期。這仍然表明需求疲軟。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再否認中國正陷入通貨緊縮,但經濟學家認為,需求疲軟的趨勢將持續下去,這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今年,中國重大經濟危機的跡象倍增,為依賴中國的全球經濟帶來新風險,這場危機還反映出大量債務及人口萎縮等結構問題。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數十年來主要由出口、基礎建設、房地產業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在未來幾年無法沿用。
與此同時,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8月降至-3%,今年平均下降3.2%。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央行前顧問余永定表示:「中國的經濟狀況是否可以被定調為『通貨緊縮』,這是引起爭議的問題,但中國必須因應的挑戰非常明顯。」
儘管分析師仍在爭論通貨緊縮是否會永遠發生,但中小企業已經受到打擊。蘇先生在中國江蘇省經營壁紙工廠,從前9月是旺季,但今年他的公司就像同一個工業園區剩下的數十家工廠一樣,都因為今年訂單意外地減少,為生存苦苦掙扎。
蘇先生說:「我們原本預計(新冠疫情後)重新開業後訂單會增加,但這個情況沒發生。」他預計公司今年的年收入將縮減至低於人民幣3000萬(約新台幣1億3338萬元),不到從前年收入人民幣7000萬的一半。 (相關報導: 重演日本「失落的30年」? 林毅夫:中國經濟不會日本化,產業仍有升級空間 | 更多文章 )

蘇先生表示:「然而,讓我們意外的是,比起實施新冠清零政策時,目前的經營狀況糟糕多了。」中國政府採取的嚴格防疫限制措施嚴重限制人員及貨物的流動,阻礙了經濟發展,直到2022年底中國政府取消這些限制措施。他向《日經亞洲》透露,現在他每天都要思考如何通知工人休假,「儘管他們對收入減少感到不滿,但他們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工作,因為這個問題不僅發生在一家工廠,整個產業都面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