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運動逾20載,被稱為台灣都市社會運動之濫觴,許許多多人參與其中。「院民站台」為樂生運動不變的風景,無論是寒冬、酷暑,讓漢生院民騎著代步車舉牌站在最前接受採訪,抑或是挺身而出讓警察抬走、或上法庭擔任原告,無條件挺社運、挺學生已經成部分院民的日常生活。
111年8月9日樂生青年聯盟攜漢生院民四名,至衛福部外抗議「樂生保留運動基地」蓬萊舍修繕方式不合意及內部文物去留問題。

高齡88歲的李會長及三位自救會院民,於夏季35度的高溫中,陪伴社運青年舉牌兩個小時抗議,此行為在媒體曝光,照片由報章雜誌刊登,各大社運粉專相繼轉發。
然於抗爭現場,樂生醫院救護車及待命的醫護人員在旁為幾位院民身體狀況捏一把冷汗。看在身為主要照顧者的醫院眼中多為不捨及不解。
樂生運動行至今日,院民照護逐漸趨於完善,根據監察院109年10月22日調查報告顯示,漢生院民之照護有全天候醫療、照服員補助、特別形式老人津貼等,平日更有營養師、照服員、工友、輔導員等協助其日常生活,更有三節聚餐、春秋出遊等娛樂活動。
平心而論,國家對漢生院民之照護已遠勝大多數同等肢體障礙人士的照顧。
自民國98年國家補償至今,漢生院民已逐漸高齡,二十年前近古稀的老人,至今也已耄耋之年。
然而樂生青年一代接一代投身此志業,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衛福部、新北市政府、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皆有他們的抗爭足跡。相比多數漢生院民則因身體健康狀況、理念不合等因素,逐漸淡出抗爭場合。
樂生青年的美意,從幫助全體院民到幫助舊院區院民,直至僅與自救會院民站在一起。
樂生社會運動變成拍攝紀錄片、社運串連擺攤、販售文創小物及各社團募款的大平台。即便持續進行社會運動,真正為多數院民著想的實質作為越來越少。

近年樂生療養院開始進行修繕工作,該團體則開始針對修繕提出各種意見:
諸如,以院民想住在熟悉的建築物為由,無視工地現場危險。觸電、絆倒、噪音、化學氣味等工安疑慮,要求施工單位採用可讓院民居住於工區中的「半半施工」。
或以院民習慣為由,無視院民現居住的房舍早已年久失修,不適宜高齡者居住,堅稱院民不想搬進修繕完竣的院區房舍,向院民索取「反迫遷聯署」。
亦或為了能持續使用社運基地,反對蓬萊舍成為「院民住宅」,拒絕移出蓬萊舍內私人物品,以院民公共空間得招待朋友為由,換取免費社運空間。
上述訴求是否具正當性?是否真正關心院民權益?而在樂生已逐漸重建的今日,持續緬懷社運榮光,將院民放回受害者的角色是恰當的嗎?
筆者關心樂生運動數十載,盼社會大眾在看如今的樂生運動粉絲團、紀錄片、照片、新聞、文章時,除了了解樂生的過去,對院民表示同情外,或許也能著眼現今樂生保存運動的合理性,並思考樂生療養院未來還能帶給社會甚麼啟示。
而對社會運動者們則請捫心自問,是否仍持初心,與整個社會一同為樂生人權而努力,以此文共勉之。
望「天佑樂生」。
*作者為歷史研究的研究員,關心樂生已15年 (相關報導: 陳國林觀點:回歸快樂—樂生療養院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