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中國,求學在美國,卻將一輩子都奉獻給台灣。她無私照護沒有人敢靠近,沒人要照顧的痲瘋病患40年,直到身體衰老,她都不願離開台灣,最後的遺囑是:「把我的骨灰,撒向澎湖的大海......」
白寶珠(Marjorie Ingeleiv Bly),人們都稱她「白姑娘」,因為父親到中國傳教,她在中國出生;八歲時遭逢猛烈戰火,她們倖免於難,回到美國明尼蘇達繼續求學;在那個年代,明尼蘇達少有女孩子念大學,白寶珠是其中之一,她原本主修生物,後來改讀護理。
畢業之後,她在基督教醫院接受正規護理訓練,而後到診所上班,在這裡醫師教她許多醫療專業技術,也第一次接觸到「痲瘋病」。
1946年白寶珠受差派到中國,她回到八歲時離開的出生地,心情十分激動;到了中國,她卻驚訝地發現:「這裡到處都是戰爭,有錢的中國人早已離開城市了,她們也勸我們趕快走,但怎麼走呢?沒有牛車、馬車、牛奶車、輪子車、卡車、或是火車,當我們還沒意識到危險就在腳邊時,所有能使用的交通工具都已經離開了。」隨著共產黨步步進逼,全面赤化之後,教會人員都被趕走,她只好回到美國。
回美國之後,她原本想改當空姐,因為當時空服員需有護士執照,誰知她到西北航空面試卻落榜了,白姑娘笑說:「因為我門牙縫太大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此時,她接到一封來自台灣的信。信是由台灣「樂生療養院」的孫理蓮牧師娘寄出,因緣際會,白姑娘從美國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她來到台灣當時最邊緣的角落。
「雖然痲瘋病人的故事都是由淚水交織而成的,但那絕不是古代的一個民間故事,也不是一齣連續劇,而是真實的人生,殘酷的人生。」白寶珠的手稿,這麼寫著。

台灣當時籠罩在對痲瘋病的恐懼與不安之中,對於「可怕的痲瘋病患」採取「強制捕捉」,政府甚至呼籲全國民眾「舉告」痲瘋病人,檢舉還有獎金,將所有的痲瘋病人通通集中送到樂生療養院「終生隔離」。
白姑娘在美國就已認識痲瘋病,年輕的她沒有畏懼地走進樂生療養院,負責照護這些從全台灣各地送來隔離的痲瘋病患,樂生的住民在多年之後,接受訪問時說道:「白小姐她人很天真,很單純,像天使一般。」
樂生隔離病患的做法,白姑娘並不完全認同,她希望患者能夠回歸社區、回到家鄉。她發現許多樂生住民都來自澎湖,但是他們在樂生待的愈久,卻愈不可能回到澎湖。於是,她把自己放到澎湖。
「有些事,我們做對了。我知道,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她說。
來台灣兩年之後,金頭髮、白衣服的白姑娘再度接下任務,她要獨自到澎湖去照護所有的痲瘋病人。當時所屬的信義會,在澎湖也沒有教會,她一個人要面對這麼大的挑戰!
起初,澎湖人對金髮碧眼的她,是排斥,不相信的。
白姑娘從1954年開始,一個鄉、一個村、一個島,挨家挨戶的尋找痲瘋病患,苦勸他們接受治療,從此她沒有離開澎湖一步,她的足跡遍布了澎湖大大小小,64個島,她甚至買了一條舢舨,方便往來不同的離島,探視病人。 (相關報導: 「我死後他們肯定會寫我!」他不怕眾人嘲笑堅持藝術之路,被封為東方的畢卡索 | 更多文章 )
為什麼要到這麼遠的地方?因為病患通常住在偏遠之處,家裡若有痲瘋病人,有些家庭會把病人藏在家中,不能讓鄰居知道,更不能讓衛生單位知道,怕被送到樂生去;有些家庭則會放棄痲瘋病人,而今澎湖還遺留有「望夫島」的遺跡,當時家裡只要有痲瘋病人,就送到孤島之上,從此家人之間只能隔島遙遙相望,再也不能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