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很多時間在臉書上看好友的動態?研究曝玩社群軟體有這4大現象的人,越容易觸發憂鬱症

人們不自覺地在社群媒體上尋找新奇,然而過量的投入可能產生會負面影響。(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需要彼此互助才能生存下來,因此我們渴望連結。網路社群媒體,例如臉書或推特等,讓大家可以不受距離限制產生緊密連結,於是吸引了非常多人投入經營社群媒體。然而,與完全不會接觸到的陌生人連結,不見得真的能透過互助而有助於生存,但人們還是深陷其中,在意這些可能我們並不瞭解或不認識的陌生人評價,就像麗恩一樣。

社群媒體吸引人的不只是連結,還有新奇。陌生人給予的回應本身就是一種新奇的事物,社群網站的各種廣告、新聞、影片,以及手機通訊媒體傳來的簡訊,各個都是新奇事物。

大腦具有喜新厭舊、追求新奇的特性。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尼可‧邦札克(Nico Bunzeck)與馬德堡大學教授艾蘭‧杜贊(Emrah Duzel)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觀察大腦在看到新圖片這樣的新奇刺激時,大腦的「新奇中心」腹側背蓋區會發亮。他們推測,多巴胺會在此時被釋出,讓我們感到愉悅。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探索環境發現新資源、新的做事方式,或發現環境中可能危及安全的新變化,有助於我們生存,具有演化上的好處。

邦札克教授與杜贊教授同時也發現,大腦的「新奇中心」只會對全新刺激產生反應,當新刺激被注意到,變得不再新奇,就會淪為不被注意的背景雜音。接著我們因為感到無聊,就會尋求下一個新的刺激,以獲得多巴胺分泌時帶來的愉悅。這種愉悅令人上癮,獲得越多,就渴求越多 。於是,人們不自覺地耗費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尋找帶來愉悅的新奇刺激。而網路與社群媒體正好可以無止盡地提供新奇資訊,這是讓麗恩難以脫離社群媒體的因素之一。而另一個吸引麗恩的是,來自他人的關注。

特莉絲坦‧稻垣(Tristen Inagaki)與娜歐蜜‧艾森柏格(Naomi Eisenberge)研究發現,當人們聽到親友們讚美自己的信件內容(例如:你是唯一關心我勝過關心自己的人),相較於不帶情緒的事實陳述(例如:你的頭髮顏色是棕色),得到的滿足愉悅,就跟吃下一球冰淇淋一樣,大腦的獎賞系統腹側紋狀體會活化。即使是陌生人給的回饋,也可以讓我們感到愉悅。當研究參與者躺在大腦掃描儀中,得知眼前螢幕中完全不認識的人願意跟他在線上聊天(即使參與者沒有意願跟對方聊天),或是聽到這些完全不曾接觸過的陌生人的稱讚,大腦腹側紋狀體也都會活化 。

大腦告訴我們,受人喜愛是件開心的事情。因為從演化的觀點來看,能夠受別人喜愛,就有機會獲得照顧,而獲得照顧,有利於存活。因此,當麗恩在社群媒體上受人讚美——即便這些人是她完全沒見過面的陌生人——大腦的獎賞系統就會啟動,讓她覺得這是件美妙、愉悅的事,進而持續追求更多人的認可,並深陷在社群媒體之中。然而,當人們花過量的時間與心力投入其中,就可能產生各種負面影響。 (相關報導: 24種人格特質優點,你擁有幾個?心理師:懂得運用自己長處的人,更能克服人生困境! 更多文章

馬里蘭大學曾經進行一項研究,要求兩百位學生停止使用社群媒體與簡訊二十四小時。許多學生因此出現焦慮、渴望等成癮戒斷症狀的現象。美國心理學會的期刊研究也發現,許多傳簡訊的青少年也都有類似上述的症狀,另外還出現包括失眠、無法中斷活動以及為了掩蓋自己的這些行為而說謊的傾向。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該研究顯示,兩百五十三位大學生填寫的問卷中,有接近百分之十的人在使用臉書時,出現了戒斷症狀、渴求以及耐受性提高等問題。除了成癮的問題,脊骨神經醫師費斯曼(Dean Fishman)博士還注意到,許多人因為常使用手機,導致肩膀和頸背疼痛而就診。許多的研究也發現,跟想像的不同,網路上的好友越多,帶來的不見得是越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