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滑一滑,真相懶得查!史丹佛大學研究:Z世代最容易被假消息騙

2024年11月13日。雪梨,一名青少年使用手機造訪社交媒體。(AP)

很多人以為,Z世代(約13到26歲的年輕人)從小接觸手機和網路,理應更擅長分辨網路資訊的真偽。但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卻發現,情況恰好相反。研究人員在訪問數千名高中生後指出:這些在網路環境下成長的一代,竟反倒成為最容易被假訊息誤導的一群人。

該研究邀請3446位高中生接受訪問,並給他們看一段影片。影片開頭先是一串大大的紅字,寫著:「2016年民主黨初選舞弊全被拍下!」接著是一連串模糊的監視器畫面,看似真的有人在灌票。但問題是,這其實是俄羅斯的選舉情形,和美國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只有3個高中生成功看出這是假消息。

儘管這是2021年的研究,但《Politico指出,這個問題在Z世代間不只未獲得改善,反而更加嚴重,因為現在網路,尤其是社群媒體,已經變成年輕人看新聞的主要管道:大約六成的Z世代表示,他們每個禮拜至少會在社群媒體上看一次新聞。其中TikTok更受歡迎,在18到29歲的人之中,有45%說自己經常在TikTok上看新聞。

不信任主流媒體

雖然社群媒體讓新聞變得更容易取得,但上面的資訊品質卻沒人把關。事實上,不只年輕人,所有年齡層的人在媒體識讀上本就有待加強,而現在又有AI干擾,更增加辨別資訊真偽的難度。但為何《Politico》要特別點名Z世代?原因出於一個危險的惡性循環:很多年輕人現在對主流媒體缺乏信任,反而更願意相信偏激的陰謀論;他們越是不相信主流媒體,就越會跑去網路上一些觀念狹隘的社群取暖,而這些社群裡的內容又經常是被演算法推送的假消息,結果只會更強化他們對正規資訊的不信任。

其他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類似的社會問題。過去幾年,Google旗下專門研究線上政治和社會分化的公司Jigsaw,一直在研究Z世代是如何消化網路資訊的。他們原本打算做一個深入、貼近生活的研究,探討Z世代的「資訊素養」,但沒想到研究開始不到一週,他們就放棄了。

Jigsaw執行長格林(Yasmin Green)發現,他們對於「資訊素養」的基本假設在Z世代身上根本不適用,因為年輕人不會透過一步步的查證來判斷資訊的真實性。於是研究人員轉而投入調查「資訊敏感度」:一種依賴「民意」的社交直覺

 

2025年3月25日。一名女子正在用手機上滑Instagram。(AP)
2025年3月25日。一名女子正在用手機上滑Instagram。(AP)

Jigsaw的研究指出,老一輩的人習慣查證、找資料來源,但Z世代根本懶得這麼做。他們只看標題,然後馬上滑到留言區,看別人怎麼說;年輕人把判斷事情真假的責任,交給了自己信任的網紅或同溫層。年輕人才不看篇幅太長的文章,或是太費腦筋的內容。Jigsaw發現,Z世代上網的主要目的,其實只是為了跟上自己的朋友圈,顯得有話題、顯得夠「潮」。 (相關報導: 網路霸凌為何越來越盛行?專家嘆:用不同角度看事情,日本人好像失去這能力了 更多文章

網紅成為意見領袖

相比主流媒體,年輕人更偏好從自己喜歡的網紅那獲得資訊,網紅的「親身經歷」讓他們看起來更真誠,而且講話方式也更貼近Z世代。Jigsaw的研究主管高登伯格(Beth Goldberg)說:「Z世代會選一個或一群網紅,並把自己的信任交付給他們。一旦認定了這些網紅,他們就會非常忠誠,因為所有重要資訊都來自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