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高手滿天下,袁術為何有底氣稱帝?這1項秘密武器,歷代皇帝都在搶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中,袁術未必最強,為何他能稱帝?(示意圖/取自Slices of Light@flickr)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九州一時出現了眾多實力強勁的軍閥與諸侯,如馬騰、劉表、公孫瓚,以及廣為人知的袁紹和曹操等。這些諸侯或是手握重兵,或是皇親國戚,抑或是「門生故吏遍天下」,但只有一個人,膽敢在割據中率先稱帝,這個人就是袁術。各路諸侯中,袁術的名望、兵力、勢力範圍未必最強,為什麼他有底氣稱帝?熟悉《三國演義》的讀者自然知道,是因為袁術擁有了傳國玉璽。自秦漢易代後,玉璽似乎就是「天命權力證書」,得玉璽者可得天下,而無玉璽者縱然當了皇帝也是「白板天子」。為什麼玉璽會有如此魅力,以至於儒學昌盛的古代中國,竟然會接受如此具有「宗教」色彩的「神器」?歷史的真相可能會讓你倍感意外。

「皇帝之寶」玉璽(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皇帝之寶」玉璽。(圖/時報出版提供)

東漢末年,袁術因得到玉璽便相信自己「天命加身」,急不可耐地登基稱帝。袁術僭號稱帝的結果當然是以悲劇收場,這位亂世梟雄很快被曹操派來的「劉皇叔」截殺,最終皇帝沒做成,反誤了卿卿性命。

袁術稱帝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背後的邏輯耐人尋味:為什麼漢朝官員得到了玉璽,就覺得自己有資格當皇帝了呢?從法律關係的角度來看,玉璽在此成了無記名式權力證書,有著「占有即所有」的屬性,而且居然能跨朝代通用,成為後世野心家爭奪的對象。小小一枚玉璽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玉璽的奇幻漂流

做為古代皇權的標誌,玉璽還有一個前身:禹鼎。清朝史學大家趙翼曾說:「三代以上以禹鼎為重,六朝以上以秦璽為重,蓋風尚如此。」

傳說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之後,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並將其鑄成九鼎,以一鼎代表一州,九鼎自然代表天下。夏、商、周三朝,禹鼎一直做為傳國重器存放在都城,成為統治者權力的象徵。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問禹鼎的大小輕重,意欲取代周朝,當時的王使王孫滿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為答覆,最終使熊旅放棄了伐周的野心,由此留下了「楚王問鼎」的典故。

楚王的野心,最終由秦始皇實現了。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憑藉「六王畢,四海一」的赫赫武功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秦朝,並開始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想方設法突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將玉璽的使用權壟斷在皇帝手中。

璽,最早就是「印信」之意。秦朝之前百姓均用金、玉製作印信,所以璽算不上稀罕物,直到秦朝之後,唯有天子的印信稱璽,且獨以玉製,從此群臣不再敢擅用。也就是說,玉璽連同這兩個漢字正是在秦始皇手中成了皇權的代表,連群臣都「莫敢用」,更別說普通「黔首」了。秦朝二世而亡,末代君主子嬰正是跪捧著這枚玉璽迎接漢高祖劉邦到來。

如果說以玉璽為皇帝特權的制度設計僅是秦朝的「一廂情願」,獻璽這一儀式被後繼王朝的開國君主所接受,就使得玉璽的繼受正式成為王朝更迭的象徵。 (相關報導: 諸葛亮為何不投靠曹操、孫權,而是選擇實力最弱的劉備?揭密背後3大原因 更多文章

而劉邦接受玉璽的背後,也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與個人因素。西漢的開國君主劉邦出身於亭長,在六國眾多舊貴族面前,顯然需要一個論證自己「天命加身」的證據,而這枚玉璽顯然是最好的道具。劉邦之後,玉璽在歷代漢皇手中傳繼,直到王莽篡漢時,也是以逼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為標誌,秦始皇的玉璽成了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