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語」怎會如此可愛?語言學家揭「奧步、撇步、毋湯」風靡華語圈背後原因

曾幾何時,台式國語越來越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也來自華閩交混,例如奧步、撇步不但是本世紀初「台灣製造」,甚至同步影響華語圈!(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在禁說台語的年代,不小心說溜嘴,學生得掛牌、罰錢,字正腔圓的國語是最受推崇的標準語言。但曾幾何時,台式國語越來越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也來自華閩交混,例如奧步、撇步不但是本世紀初「台灣製造」,甚至同步影響華語圈!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蕭素英副研究員,透過古漢語、現代國語、近現代閩南語的語料分析,帶領「研之有物」讀者一同看看台式國語的前世今生。

行、步、走,最熟悉的陌生詞

「行」、「走」、「步」,身為中文使用者,你說得出有什麼差別嗎?

中研院蕭素英副研究員長年研究閩南語語言學,碩士論文還全程用閩南語口試。她整理上古漢語研究,並透過《廈英大辭典》、明清閩南戲曲以及 1885 年創刊至今的《台灣教會公報》,比較國語、閩南語留下的語意痕跡,梳理出行、步、走的語意地圖。

在現代國語,這三個動詞都有「行動、移動」本義。但是上古漢語裡,「行、步」意指走,「走」則代表跑。演變至今,奔跑之意仍保留在閩南語的「走」(tsáu),但轉變成了現代國語的「跑」。

被繞得頭暈了嗎?先暫停一下,讓我們一一來拆解吧。

大體來說,閩南語的「行」接近國語的「走」,「走」則為國語的「跑」。(圖/研之有物提供)
大體來說,閩南語的「行」接近國語的「走」,「走」則為國語的「跑」。(圖/研之有物提供)

首先來看看「行」,上古漢語這個字有「行走」、「道路」等具體意象,也已經出現「德行」、「排行」的抽象意義。

到了現代國語,行走的意思被「走」這個字取代了,只有少數用詞(例如行人)仍保留。但是,國語從移動這個意涵擴充更多用詞:運行、流行,還多了「可以」的意思(你行嗎)。

「行」的「行走」意義在國語裡消失不見,卻保留於閩南語,而且延伸出「接觸、交往」之意。這種抽象用法非常生動,想像一下兩人常常行走,走著走著距離自然就拉近,所以當我們說兩個人「行鬥陣」(kiânn tàu-tīn),字面上乍看像「走在一起」,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他們正在交往,戀愛 ing!

國語的行,從核心的「行走」語意往外延伸,最後發展出「時尚」(如流行)、「可以」(行不行),都是古漢語沒有之意。閩南語則演變出「接觸、交往」的意思。道路之意則都不存在了。(圖/研之有物提供)
國語的行,從核心的「行走」語意往外延伸,最後發展出「時尚」(如流行)、「可以」(行不行),都是古漢語沒有之意。閩南語則演變出「接觸、交往」的意思。道路之意則都不存在了。(圖/研之有物提供)

「走」,在金文中是一個奔跑的人形,本義為「疾行、奔跑」,例如走馬看花、敗走樊城。但是到了國語,除了走馬看花、奔走保有原義,大部分都被「跑」這個字所取代。「走」,基本上就只是步行、走路。

不過閩南語的「走」依然很復古!鮮明保留了「疾行、奔跑」的金文本意,例如「好膽莫走」(Hó-tánn mài tsáu)。

「走」的「疾行、奔跑」之意,在現代國語由「跑」來表達,但仍保留在閩南語的「走」。(圖/研之有物提供)
「走」的「疾行、奔跑」之意,在現代國語由「跑」來表達,但仍保留在閩南語的「走」。(圖/研之有物提供)

最後,是「步」這個字。《說文解字》有云:「步,行也」,步與行兩者意義相近,但在上古漢語已經分工,步多作「腳步」(名詞);行則是「行走」(動詞)。現代國語保留名詞用法,還衍生「境地、狀況」的抽象意義,如:地步。

閩南語則擴充出「方法、手段」的意思,例如「漚步」(àu-pōo)指的是卑劣手段。等等!讀到這裡,你的腦袋是不是卡了一下?「àu-pōo」多數人很耳熟,但想必更習慣寫成「奧步」這兩字。

蕭素英解釋:「這就是閩南語影響、滲入國語的明顯例子,在台灣的語言脈絡下,才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

閩南語中的「步」擴充出「方法、手段」的語意,有許多相關詞彙。在台灣華閩交雜的語言使用脈絡下,閩南語的語意滲入國語,因此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圖/研之有物提供)
閩南語中的「步」擴充出「方法、手段」的語意,有許多相關詞彙。在台灣華閩交雜的語言使用脈絡下,閩南語的語意滲入國語,因此出現「奧步」、「撇步」這類新詞彙。(圖/研之有物提供)

奧步、撇步,「台式國語」征服華語圈

但語言學家是如何推知奧步、撇步的身世?如何確定這兩個字詞來自台灣閩南語的影響呢? (相關報導: 詐騙集團、提款機台語怎麼說?台灣44種方言你會幾種?街訪竟得知連英國人都瘋學台語?【影音】 更多文章

「奧步」,閩南語正字寫作「漚步」。從先前的語意地圖,步在國語中沒有招數、手段的意思,奧也沒有卑劣之意;相反地,「形容詞或動作+步」是閩南語的構詞方式,用來形容特定的手段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