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副總統、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成為《彭博商業周刊》封面人物,該刊獨家專訪內容於15日發布,其中賴清德強調,他的責任是維持現狀,會延續中華民國台灣稱呼,無意更改國號。他也說,我國願與中國合作推動和平繁榮,但只要中國不放棄武力統一,我國必須強化軍力,展現捍衛國家決心。
《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總編輯韋伯(Joel Weber)7月27日在我國總統府專訪賴清德,提問涵蓋台灣獨立、兩岸關係、美中競爭及半導體產業等領域,而賴清德一開始用英文回答,之後全用中文。賴清德說,自己是理性且穩定的領袖。
「我有醫學背景,曾在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賴清德向韋伯提到自己擔任過的公職,並稱自己具備立法和行政機關經歷,知道如何回應國家面對的挑戰,「我也了解台海議題的嚴重性及複雜性,需要理性且穩定的領導能力。這能使我國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情勢中往前邁進」。

被問到希望總統任內帶來的決定性時刻,賴清德稱,若被人民視為以民眾福祉為第一位的好總統,就是自己的最佳成就。他表示,會把國家和人民福祉列為優先要務,並在印太地區扮演關鍵角色,為台海和平穩定做出貢獻,造福國際社群。談到兩岸關係,他直言:「我們不想為敵,我們可當朋友。」
賴清德表示,樂見中國像我國一樣享有民主和自由,強調只要維持對等和尊嚴,我國一直是開放態度,願與中國合作推動和平、繁榮。不過他也表明,只要中國不放棄武力進犯台灣,「我們必須強化軍事能力,並和民主陣營同陣線有效嚇阻中國的威脅,以及確保印太地區穩定」。
喊話中國對等尊嚴合作
賴清德認為,想要併吞台灣的不會只有習近平,或許下任中國國家主席也是,「我們的本分是展現捍衛國家的決心,確保區域穩定是我們的責任」。對於習近平是最想共進晚餐的國家領袖,賴清德說,會選習近平是因兩岸可坐下來,實踐對等、尊嚴的目標,有更多交流及合作,有利於區域和平穩定。
賴清德5月28日出席台灣大學政治系學會和亞太青年協會舉辦的「校園總統馬拉松」活動,在快問快答環節被問到最想與哪位世界領袖共進晚餐時,回答會選習近平。韋伯也詢問會分享哪種台灣食物以帶來和平,賴清德坦言,自己尚未想到此事。

賴清德稱,當時會回答習近平,是基於想降低兩岸緊張及增加和平發展可能性的普遍意願,「我想現在想我們要吃什麼食物為時過早,兩岸有數個我們必須先克服的挑戰」。他強調,自己想展現台灣的善意,希望所有人能坐下來解決共同面對的挑戰。
「我一向相信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對手,也有共同的目標」,賴清德指出,自然災害、地震、傳染病等是兩岸共同對手,提升兩岸人民福祉則是共同目標,且是最重要的部分。談到世界對台灣的承認,賴清德強調:「我希望國際社群能承認台灣的事實。」 (相關報導: 賴清德出訪過境美國》學者推測有這些用意 中國可能以軍演回應 | 更多文章 )
賴清德說,台灣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一部分,「台灣是民主國家,我們追求與國際社群相同的價值觀。台灣非常願意對全球社會做出貢獻」。被問到是否想要正式獨立,他回道:「我們必須根據事實,我所謂的務實,即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被稱為中華民國(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