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球人權報告》22日由國際特赦組織發布,厚達408頁、涵蓋全球159個國家與地區。報告指出,「人權」概念2016年在全球都受到嚴重挑戰,領頭的都是權柄在握的政治人物,政府、軍隊大剌剌以法律或暴力行動侵害人權,其中以敘利亞、葉門、蘇丹與南蘇丹等內戰激烈的國家為最,東南亞國家緬甸雖未出現大規模內戰,但民主政府無法制衡軍隊,各地的武裝衝突也越演越烈,再度爆發羅興亞人難民潮。
敘利亞
敘利亞內戰將近6年,衝突各方都犯下不少戰爭罪和其他嚴重侵犯人權罪行。最嚴重的是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領導的政府軍及盟友俄羅斯,號稱打擊恐怖分子,卻經常使用大範圍攻擊武器襲擊平民,包括兒童在內的數千名平民傷亡,還針對醫院和聯合國救援車隊攻擊。非政府組織指控,2011年的上千起醫護設施遭攻擊案例中,超過90%是政府軍所為。
政府軍還長期圍困平民,截斷獲取民生資源、醫療服務的管道,任意羈押、審判異議分子或直接處決,甚至實以酷刑虐待等等。
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也持續進行空襲,主要針對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但也包括與恐怖組織有關連的其他武裝團體。國際聯軍也有無差別攻擊或過度攻擊等行為,聯軍承認造成平民喪生,卻認為「一切符合關於武裝衝突的法律」。
敘利亞內戰將屆滿6年,各方勢力在此廝殺,平民看不見曙光。(圖/AI)
此外,自治政府則控制北部邊境庫德族為主的地區,引發庫德族民兵組織與自治政府的衝突,傳出庫德民兵殺死數十名阿拉伯裔平民並攻擊村落,土耳其部隊也趁機派出部隊,針對伊斯蘭國和庫德武裝團體發動攻擊。IS於2016年節節敗退,撤離過程中也趁機挾持平民大肆殺戮,還綁架數千名女性為性奴隸等。
至年底時,衝突已造成超過30萬人死亡,660萬人在敘利亞境內流離失所,並迫使480萬人在國外尋求避難。
中東北非多國長年內戰,大批難民逃往歐洲,卻被各國踢皮球。(圖/AI)
蘇丹
蘇丹境內達富爾(Dafur)、青尼羅河(Blue Nile)與南科爾多凡州(South Kordofan)等地的武裝衝突在2016年進入第13個年頭。儘管反對派與政府簽署了由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提出的和平對話《路線圖協定》,但8月份政府和包括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支的3個團體會談再度破裂,雙方都指責對方應該負責。
政府軍2016年在達爾富爾的傑貝勒邁拉地區(Jebel Marra)發起至少9個月大規模軍事行動。包括轟炸與殺害平民,綁架和性侵婦女,摧毀整個村莊等。證據還顯示政府軍至少動用30次化學武器,200多人因此死亡,大多數是兒童。
蘇丹國內的武裝衝突超過13個年頭,至今毫無減緩。(圖/AI)
蘇丹的言論與集會自由也遭到任意限制,2016年,國家情報安全局關閉了《Al Sihaa》和《Al-Tagheer》等10幾家報社,國家情報安全局人員任意羈押反對派人士、維權人士和學生,還多次使用暴力驅散抗議,包括4月份北科爾多凡州首府歐拜伊德(Al Obied), 18 歲大學生塔哈(Abubakar Hassan Mohamed Taha)被國安局人員擊中頭部致死,引發全國學生抗議。
(相關報導:
被失蹤、被認罪、被自願》監控抓捕、言論噤聲 國際特赦組織看中國人權
|
更多文章
)
蘇丹去年雖接納聯合國建議,批准《禁止酷刑公約》等人道法案。但拒絕獨立調查和起訴國家情報安全局和軍警侵犯人權的行為。
南蘇丹
剛獨立沒幾年的南蘇丹,同樣深陷內部衝突,雖然達成了《解決南蘇丹共和國衝突協議》,民族團結過渡政府也在4月成立,但隨著政府和反對派武裝7月在朱巴(Juba)激烈交戰而崩潰。在朱巴重新成立的政府得到國際社會認可,但反對派領袖馬查爾(Riek Machar)及其盟友拒絕接納。反對派部隊逃離後,南部赤道省地區的萊尼亞(Lainya)、耶伊(Yei)、卡卓卡季(Kajokeji)等縣暴力事件激增,平民被殺害和掠奪。
政府軍於2016年初也大幅殺戮部分地區平民、洗劫並焚毀民房。6月政府軍和反對派聯盟部隊在瓦烏鎮(Wau)發生衝突,導致約7萬人流離失所,數十人喪生。當局也不斷恐嚇報導衝突現場的記者並任意羈押,多名記者和維權人士逃離南蘇丹。政府還強制要求所有非政府組織登記通過後才能集會。
甫成立數年的新國家南蘇丹仍深陷戰亂,圖為民眾的房子被完全摧毀。(圖/AI)
自2013年12月衝突開始後,逃往鄰國的南蘇丹難民已達100萬人。國內有183萬人流離失所,近500萬人即需糧食援助。聯合國日前更宣布南蘇丹進入「飢荒」狀態。聯合國安理會在9月也決議成立4000人的區域保護部隊 ,補充現有的12,000人維和部隊。但截至目前仍未到位。
緬甸
緬甸雖於2016年舉辦數十年來第一次民主選舉,組成平民領導的新政府,但軍方仍保留了巨大權力,獲得議會25%的席位並控制重要部門。因此,緬甸的人權狀況非但沒有顯著改善,備受迫害的羅興亞(Rohingya)少數民族反而遭受更多的暴力。
10月份若開邦(Rakhine)的警察遭人攻擊,軍方立刻掃蕩該地的羅興亞村落作為報復。軍方禁止媒體和聯合國組織進入,數萬人流離失所,至少27,000人逃到孟加拉。餘下的人行動也受到嚴厲限制。政府還重啟公民身份登錄計畫,基於1982年的《公民法》將人按族裔劃分為三六九等,許多羅興亞人拒絕接納。
其他民族與政府軍的衝突也毫無緩解,北部克欽邦(Kachin)、克倫邦(Kayin)和撣邦(Shan)都爆發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對上軍方的衝突,傳出種種反人道行為,包括性暴力、強迫勞動、酷刑和其他虐待、使用地雷和徵募童兵等。年底時,緬甸政府軍解除了101 名兒童和青年的軍隊職務。但宗教和民族對立仍然持續滋長。
馬來西亞向緬甸運送援助羅興亞人的物資,但遭到當地佛教徒抗議。(美聯社)
葉門
阿拉伯半島南端國家葉門(Yemen)自2015年陷入內戰,首都沙那(Sanaa)被伊斯蘭極端組織「胡塞組織」(Houthis)攻陷,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支持的民選總統哈迪(Abd-Rabbu Mansour Hadi)逃亡南部大城亞丁,並在沙國為首的聯軍協助下,繼續與胡塞組織作戰。
據聯合國統計,內戰開打以來至少直接造成4125名平民死亡,超過1200人是兒童,更有7000人受傷。國際特赦組織持續記錄聯軍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例如空襲學校和使用國際禁止的集束彈,還紀錄了32次明顯非法的空襲行動,10月份一場喪禮遭空襲,一次帶走140餘條人命。
葉門內戰將屆2年,數十萬兒童瀕臨餓死,國際聯軍經常空襲平民。(圖/AI)
被反叛軍佔領的沿海省份更傳出數十萬名5歲以下孩童因為營養不良瀕臨餓死,聯軍封鎖當地所有海陸所有對外通道並加以轟炸,令漁民斷了生計。至10月份為止,葉門近80%的人口都仰賴國際人道救援才能勉強存活,約327萬人逃離家園成為難民。
恐怖組織「基地」的葉門分支(AQAP)仍然控制葉門南部,伊斯蘭國(IS)也在此發動零星攻擊,美國等聯軍也針對恐怖組織展開空襲,同樣造成不少平民無數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