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率領的國會訪問團正在進行亞洲之旅,各方高度關注行程是否納入台灣,以及中國是否會因此強烈反彈,甚至做出軍事動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日引述我國與美國官員報導,裴洛西確定會來台灣訪問,而且還會過夜,寫下25年來美國最高層級政要訪台紀錄。
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團1日飛抵新加坡,明天(2日)轉往馬來西亞。《華爾街日報》(WSJ)報導,裴洛西一行將於2日晚間飛抵台灣,並在台北過夜,她準備要會面的對象都已接獲通知,會談的重頭戲將在3日。
五角大廈:24小時監控解放軍在相關地區的動態
一位美國官員對CNN表示,五角大廈正24小時監控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相關地區的動態,確保訪問團能夠安全成行。中國媒體先前揚言,解放軍會做出「軍機伴飛」之類的動作。不過華府官員上周表示,目前並無跡象顯示中國對台灣會有「大動作」。
裴洛西1日會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討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美中台三邊緊張關係等議題。新加坡外交部的聲明中特別提及,李顯龍總理「強調美國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對於區域的和平與安全非常重要。」

習近平警告美方不要「玩火自焚」
解放軍近日在南海瓊州海峽、福建平潭水域進行軍事演習,後者為實彈射擊訓練。日本媒體7月31日報導,10餘架非屬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的軍機31日飛抵沖繩,研判可能與裴洛西計劃訪台有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電話,警告美方不要「玩火自焚」;拜登則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並未改變,美方堅決反對有人單方面改變台海現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日再度表明,裴洛西訪台將導致「嚴重後果」,將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中方正嚴陣以待,解放軍絕不會坐視不管,必將採取堅決應對和有力反制措施。但趙立堅並未進一步說明何謂「反制措施」,只以恫嚇語氣表示:「如果她敢去,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專家:裴洛西事件突顯了美國面對台海情勢的「戰略兩難」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對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指出,裴洛西事件突顯了美國面對台海情勢的戰略兩難(strategic dilemma),他說:「一方面,美國必須表明支持台灣,尤其是中國經常形容美國是紙老虎,不會在台灣危急時刻伸出援手。另一方面,美國也必須向北京保證它會繼續遵守「一個中國」原則。裴洛西訪台事件正顯示了,美國要維持適當的戰略平衡有多困難。」

裴洛西之外,訪問團成員還包括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Gregory Meeks)、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Mark Takano)、眾議院歲計委員會副主席戴碧妮(Suzan DelBene)、眾議院政府監督及改革委員會經濟及消費者政策小組主席克利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眾議員金安迪(Andy Kim)。
裴洛西辦公室31日發布新聞稿,強調此行將聚焦印太地區的雙邊安全、經濟夥伴關係與民主治理,重申美國對區域盟邦與友邦的堅定、不可動搖的承諾。訪問團將與各國政府高層進行會談,討論如何推進共同的利益與價值,包括和平與安全、經濟成長與貿易、新冠肺炎大流行、氣候危機、人權與民主治理。

上一次眾院議長訪台,適逢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上一位在任期間訪問台灣的美國眾議院議長是共和黨籍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1997年4月2日率領11位聯邦眾議員來訪,晉見李登輝總統,當時背景是台灣海峽飛彈危機。不過金瑞契訪問團飛抵台北之前,先在北京進行了3天訪問;金瑞契當時的「反中」色彩也不像今日的裴洛西那麼鮮明。
從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之間,中國為抗議李登輝總統1995年訪問美國,並試圖影響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多次向台灣外海發射飛彈,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則緊急調動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尼米茲號(USS Nimitz)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台灣海峽一度戰雲密布。 (相關報導: 裴洛西訪台羅生門》台灣當局反應為何如此低調?CNN專文剖析個中關鍵 | 更多文章 )
1996年3月23日,台灣舉行第九屆總統選舉,李登輝以54%得票率高票當選,第二高票(21.1%)是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