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馬爾地夫放款奇遇記

水光瀲灩、礁島棋佈的馬爾地夫,曾經上演過地緣政治與槓桿收購的精彩大戲。

想像從空中鳥瞰一千多座星羅棋佈在印度洋中的藍色珊瑚礁。在細白沙灘與蔚藍海洋之上,陳列著南亞風情的木造小平房。來自全球各地的新婚伉儷與白頭佳偶,坐臥在海天之際,徜徉於礁島之間,甜蜜溫馨,悠閒自得,好不愉快。如果說,在這麼明媚的度假勝地中,曾經發生過一幕幕牽動地緣政治與國際金融的軍事政變與收購大戲,肯定叫人難以置信。歡迎來到馬爾地夫。

我首次到訪馬爾地夫,不是去度蜜月,而是去放款。那是一件非常獨特的槓桿收購融資案,從收購標的本身到融資結構乃至於評估風險的現地踏勘,都可說是一次奇遇。故事要從兩位北歐的創業家講起。

受限於政治紛擾與基礎建設匱乏,馬爾地夫的旅遊業在1972年以前並不發達,許多珊瑚礁島不是毫無開發,就是僅能乘坐快艇抵達。由於馬爾地夫僅有一座位於首都馬利的國際機場,如何讓來自全球的觀光客輕鬆便利地移動到個別珊瑚礁上的旅館,是攸關旅遊業興衰的重要問題。來自瑞典的創業家Lars Petre看到了這個商機,於1989年創辦了蜂鳥直昇機公司,提供觀光客在機場與旅館之間的接送服務。

緊接著在1991年,來自丹麥的創業家Lars Nielsen,創立了馬爾地夫飛行計程車公司,開啟了兩位Lars將近25年的競爭關係。由於直昇機在水面起降不易,且有安全隱憂,兩位Lars的公司隨即逐步轉型,改以水上飛機做為運輸旅客的主要交通工具。這個正確的選擇,讓瑞典Lars的Trans Maldivian Airways(TMA)與丹麥Lars的Maldivian Air Taxi(MAT),平分了超過八成的馬爾地夫機場接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馬爾地夫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觀光勝地,兩位Lars也成為當地旅遊業的大佬。考慮接班與退休的問題,兩位創業家不約而同的找上知名私募基金公司黑石。

水上飛機
水上飛機打馬爾地夫的觀光商機。

當黑石的投資團隊接到兩位Lars關於投資意向書的詢問函時,還以為是無聊人士的惡作劇。誰會相信馬爾地夫最有規模的水上飛機公司居然是由兩位北歐人創辦?在半信半疑之下,黑石印度投資團隊決定評估。一看發現兩間公司居然有著獨特的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彷彿天上掉下來兩塊餡餅。黑石評估後決定投資,建議兩家公司合併,以TMA為存續公司,作價2億3千5百萬美元的企業估值收購。收購完成後黑石佔80%股權,兩位Lars各佔約10%股權。原始收購的融資結構中,有1億1千萬美元的貸款,這意味著TMA的隱含股權價值是1億2千5百萬美元。用這個價錢投資馬爾代夫的水上飛機公司是否划算,馬爾地夫作為觀光勝地的價值與TMA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就是風險評估的關鍵。 (相關報導: 造訪印度洋上最深邃的藍!水上飛機才到得了的海島旅館 更多文章

綜合Bain與KPMG相關調研數據指出,旅遊業直接貢獻馬爾地夫的GDP達36%,間接貢獻達70%,年度到訪旅客人次從2004年的61萬7千人次成長到2013年超過一百萬人次,年均成長率6.9%,未來五年內仍可能以將近6%的速度增長。在過去十年內最主要的增長動能來自中國大陸觀光客,2004年陸客僅約2萬1千人次,到2013年就增加到33萬人次,年增速達36%,總量成長近15倍。隨著中國大陸出境旅客人次超過一億人,馬爾地夫這種檔次的度假景點仍將持續吸引陸客到訪。2004-2005年由於受到印度洋海嘯的摧殘,馬爾地夫的旅遊相關的不動產與設施的直接損失高達5億美元,來客量大跌36%,但在2006年迅速回升52%,即使在2009全球金融危機的谷底,來客量僅微幅下滑4%,並在2010年強勁成長21%。這不僅顯示馬爾地夫作為全球級高檔觀光勝地的吸引力,也意味著付得起一晚動輒3000美元旅館房費的豪客,不僅財力雄厚,而影響其旅遊消費的決策更多受到心理作用驅動。假設你是新婚夫妻度蜜月,或是老夫老妻開心遊,只要付得起,誰不想去碧海藍天珊瑚礁瞧瞧?印度洋海嘯、金融海嘯等近憂,統計上都是小概率事件,就算再次發生,只要富裕階級沒有被完全滅頂,馬爾地夫仍然會是度假勝地;至於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導致馬爾地夫珊瑚礁逐漸下沉的遠慮,恐怕也是一百年以後的事。價值投資人無論多麼在乎長期,實務不會真的把這種彗星撞地球的擔憂看得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