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比窮人更節儉?專家揭富人理財3原則,每一條都是留住金錢的關鍵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專家剖析3大理財原則。(圖/Freepik)

實踐節儉的方法很簡單。賺多花少,這是第1條原則。一定比例的收入應該用於將來。賺少花多的人必定是傻瓜。法律對待揮金如土的人與對待瘋子的做法很接近,常取消他們管理自己事務的資格。

第2條原則是要支付現款,不要在任何地方欠債。債務纏身的人喜歡欺騙他人,容易變得不誠實。償還債務的人會使他本身變得富有。

第3條原則是不要預計還不確定的利潤,並在錢到手前就把它們花掉。因為利潤未必能到手,這樣你就會債務纏身且有可能永遠難以自拔。債務會壓垮你的雙肩。

節儉的另一個方法是把你的所得和開銷做成定期的帳目。一個規劃得當的人事先就知道他要什麼,並能為這些東西拿出必要的錢。家庭預算能夠平衡,他的開銷也必能以收入為界。

怎樣算是節儉?

節儉的精確限度是難以確定的。培根說過,人應該量入為出,開銷不應超過收入的1/2,剩下的應積蓄起來。但這麼做可能太精確了,培根自己都無法做到,一個人收入的多少應花在房租上?這取決於環境。在鄉下是1/10,在倫敦是1/6。無論如何,省得越多花得越少,那儲蓄就越多。可以補救第1次所犯的錯誤,但以後的錯誤補救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對於那些很大的家庭來說,積蓄的錢越多,就越有利。

節儉很有必要,這對中等收入者和相當貧窮的人都一樣。不節儉就不會慷慨,因為他不能參加社會上的任何慈善工作。如果他把收入都花光了,他就無力幫助任何人。他不能以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有一處適當的生活與事業的起點。培根的例子說明,即使擁有最高超的才智,忽略節儉也同樣是危險的。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證據證明,即使智力最一般的人也能成功地實踐節儉這一美德。

雖然英國人是勤勞、努力工作、通常也是自我克制的民族,他們也肯定能以自身及努力在世界上得到相應的地位並獲得發展,但他們有點忽視能改善狀況並確保社會福利的某些最好的有用方法。他們在做到性情溫和、節儉樸素和深謀遠慮上,接受的教育還不夠。他們為現在而活,極少考慮將來。身為丈夫和父親,如果他們供給了現在的家庭所需,而沒有考慮半來,那麼他們通常被認為已經盡到了責任。英國人雖然很勤勞,卻缺乏遠見;雖然很能賺錢,卻揮金如土。他們並未做到足夠的深謀遠慮、缺乏節儉。

然而各行各業的人們受這種想法的影響太少了。他們習慣入不敷出—至多是收支相抵。上流社會在炫耀生活,他們必須保持「社會地位」,他們必須擁有毫華的住宅、漂亮的馬匹和馬車,吃山珍海味、喝名酒,女人們必須要穿昂貴華麗的衣服。這樣,奢侈浪費的做法不顧一切,卻往往讓人心碎,使希望破滅,使雄心受挫。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產階級努力模仿貴族氣派,他們要裝修住宅,穿華麗的衣服,幫馬車加上豪華的布篷。他們的女兒要學習「家政」,關注「上流社會」,騎馬駕車,經常去歌劇院和戲院。炫耀一時風行,人們相互比較,各種荒唐有害的做法一浪高過一浪。這樣的惡習還在蔓延。 (相關報導: 路邊攤賣衣服起家,開店卻不幸倒閉!他「一個轉念」多年後讓自己財富自由 更多文章

對於勞動階級來說,他們收入更少,而且剛好收支相抵。但只要他們有點錢,他們就很少考慮到如何對付以後可能的艱難歲月;一旦不幸真的降臨,就只有家徒四壁的房子能達到遮風避雨的作用,但這並不能解決物品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