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知名操盤手闕又上的新書《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中,闕又上指出,房地產究竟是家的溫暖、投資的避風港或投機工具?以上三種特質房地產都兼具了,投資房地產有兩種方式,一是實體的擁有和經營,例如你自住或出租的房屋,二是持有證券化的房地產信託(REIT),例如購買房地產公司的股票、房地產證券憑證,或房地產信託的指數基金等。
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在基金操盤的13年生涯中,交出了年複利報酬29%的績效,許多人可能會猜測,以他這麼驚人的成績,恐怕在他眼中只有股票是可以投資的標的。
事實不然,他在書中提到,任何人在投資股票之前,應該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就是「我有房子嗎?」,看來大師認為自住的房產還是優先於股票的投資,這有他的論點,有些還滿貼切的,他認為99%的房子能為你賺錢,雖然有些家庭被迫賠價出售,但很少人會一棟接一棟在住宅上賠錢。
投資房地產兩大優勢
然而,房產界的投資天才有時是股市的白癡,九成房產投資者會賺錢,因為決定購買一間房子前,會先看過數十件案子,對學區、交通、格局、採光、周邊建設、屋況、整修預算……這些點點滴滴詳盡了解後才會下手,這是購屋人的共同經驗,也難怪彼得.林區嘆息,投資人花幾個月時間挑房子,選股時卻只花幾分鐘,買微波爐花費的時間都比買股票長。確實,房地產有許多優勢是股票所沒有的。
同樣使用財務槓桿,房貸比股票融資安全,一般股票的融資額度大約五成,股價波動大,一旦暴跌很容易獲追繳令,甚至慘遭斷頭,被迫低點賣出,房產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你不會因房產跌價收到銀行的追繳通知,自住者也不會因為房價下跌而驚慌賣出。同樣是貸款,安全性大不相同,房產安穩多了。
房地產抵押的借貸成本,恐怕是所有財務商品中最低的,2015年台灣房貸利率也就在2.25%附近,相比之下,股票融資的利息大約6%左右。彼得.林區以美國來看,美國購買房產確實有很大的誘因,一是房貸可以抵稅(上限100萬美元),而美國股票獲利是要併入稅負重的個人所得。
其次,若是房價上漲多年,夫妻一輩子有一次50萬美元獲利減免的機會,還有一點是美國租房貴,以所得收入來看,買房比較划算,這個現象在台灣剛好相反,所以投資人要面臨一個思考,在台灣投資房產是不是要像彼得.林區說的,先買房再投資股票,或者應該先找到好的投資標的,讓資金產生較高的收益,用來租房,畢竟台灣租金相對美國低廉。
這是一個有趣、應該釐清卻不容易下決定的問題,因為這不單是一個財務數字的考量,而是和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及消費喜好都有關係。
只要住得舒服、符合預算,並不願意當「屋奴」。這兩者其實可以試著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理財投資的目的,也符合自己居住的需求。
評估租金報酬率和房價合理性
若是要買房自住,仍需要考慮房價的合理性,房價太高時可以選擇租屋,特別我們提到台灣租屋相對便宜。
2012年我寫給投資股東的年度報告上提到:「布局美國,是著眼於美國200年來的經濟基礎和體質,目前已擺脫最艱困時刻。」
2012年時美國的房地產,還是全球相對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當年回台北時,和平西路靠植物園附近,有一間屋齡五年的新屋,房價約100萬美元,每月租金只有200、300美元,我告訴經紀人,看來美國房產相對有吸引力。
如果是我,這100萬美元會拆成兩部分來用,用50萬美元購買美國房產,出租後租金扣完地價稅,剩下的錢剛好用來租台北新房;剩下的50萬美元,投資台灣龍頭公司,以股利4%計算,每個月會有台幣五萬元當零用錢。
美國房產的投資報酬率大約是4.5~5.5%,扣掉出租的空窗期或耗損,保守估計也有4%,而台北房產的租金報酬率低於2.5%。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房價向下腰斬了20~30%,房價經過修正相對安全,而台灣則是上揚,以台北房屋租金報酬率這麼低的情況來看,總有一天台美房價要做交叉,也就是台灣房價要下跌,美國房價要上揚,美國房價成長機會高於台灣。
以上是我在2012年中寫的報告, 現在回頭檢視,2012~2015年美國房產信託ETF(美股代號VNQ)上漲約38%,而台灣房價則開始停滯或下跌;從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美國20個城鎮和全國房產指數來看,也從2012年的134攀升到2015年的182,上漲了35.8%,以上兩個數據吻合了我當時對美國房產趨勢發展的看法。
建議一般投資人,可以用租金報酬率和房價合理性,做為首次購屋的判斷輔助,房價不合理,就用租的,把暫時多餘的資金放在股利收入不錯的投資工具,例如成長收入型基金或股債混合的指數型基金,如果能有4%的收益,就可以拿來付租金,等到房價稍合理時再購屋,這當中不會犧牲居住品質,還可以避開房價高點時面臨的下跌或成長停滯風險。
這樣的說法有些人不以為然,例如中國房產不看租金報酬率,看的是房價成長,或許中國有特殊的情形,但投資世界裡,任何股價偏離了合理價位區,或許短期沒有大變化,但遲早會反應,房產也不會例外,不同地區會出現反應快慢落差而已。用租金報酬率和美國公債利率、股利率來做對比,進而判斷房價的高低,雖然不是完美的指標,仍是一個簡單、有用的參考,試想出租房子有許多煩事跟雜事,如果收益比不需要煩惱的公債來得低,那麼未來的成長性就可能受限,房價是否偏高值得更密切的觀察。
(相關報導:
網紅買高樓層房,1缺點讓他住到崩潰!花10幾萬仍無法解決… 專家曝2招解方
|
更多文章
)
投資金句:自住者買房,首先要考量房價合理性,若是房價處於高檔區,投資人可以先找個好的投資標的,讓資金產生較高的收益,這當中不會犧牲居住品質,還可以避開房價高點時面臨的下跌或成長停滯風險。
作者介紹:闕又上
1985年赴美,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又上成長基金」追求主動投資的超額報酬,三十多年的投資管理生涯,歷經幾次重大股災和美股失落十年的挫敗,失敗後再成功的經驗彌足珍貴。截至2016年底,過去八年的年均複利是17%,2017年上半年基金成績28.86%,領先美國標普500的9.2%。
優異的操盤成績,獲《路透社》譽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小子」(How a little-known stock picker beat Wall Street)。2016年5月《紐約時報》專訪,徵詢對巴菲特買蘋果股票的意見,標題〈巴菲特的布局說明蘋果已成熟〉(Warren Buffett Stake Suggests Apple Is All Grown Up)。現今回顧當年的分析也極為精準。
本書出版時的2023年再回顧過去三年的歷史,有谷底的逆轉勝表現,也有需要汲取教訓再努力穩健的地方,2020年「又上成長基金」成長108%,2021年成長57%。但2022年突來的俄烏戰爭和美國中央銀行的暴力升息,一檔重壓的持有沒有及時撤出,讓基金跌幅45.6%,再度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可見在資產配置中,攻擊得分,防守獲勝的基本精神,也適用於「又上共同基金」這種與書中的資產配置不同、追求主動投資獲得超額報酬的操作模式。
2022年的重創,確實可惜,但他說挫折可以面對,絕不會輕易放棄,因為勝利者永不放棄。
著有《阿甘投資法》《華爾街操盤手給年輕人的15堂理財課》《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曾名列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