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漏跳一拍,其實是死神的搭訕...裝心臟節律器免擔心,新型無導線版更安全、生活品質更好

蔡維中醫師表示,導致心跳過慢的原因很多種,有些是心臟本身的原因,有些是心臟以外的因素。(示意圖/pakutaso)

一般成年人的心跳速度約莫每分鐘60到100下,若心跳速度小於每分鐘60下,稱為「心搏過緩」。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蔡維中醫師指出,心跳速度較慢,一分鐘心跳小於60下時,不一定代表有健康問題。有些人於深層睡眠時,心臟會跳的比較慢。有些年輕人或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其心肺功能較好,休息時的心跳小於一分鐘60下,心輸出量也能滿足身體需求。

但是,當一個人心搏過緩時,出現頭暈、無力等不適,代表心臟沒辦法推動足夠的含氧血到身體各處,使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沒有獲得足夠氧氣、養分,便需要趕緊就醫。

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心搏過緩?

蔡維中醫師表示,導致心跳過慢的原因很多種,有些是心臟本身的原因,有些是心臟以外的因素。

心臟本身的原因,例如老化、心肌梗塞、心肌發炎、心肌損傷、先天性心臟病等,由於心臟的傳導系統受影響,使得心跳速度變慢。利用心電圖可以區辨心搏過緩的各種型態,包括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竇房傳導阻滯(sinoatrial block)、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等。

(圖/照護線上提供)
(圖/照護線上提供)

心臟以外的因素,包括血液中的電解質不平衡、甲狀腺機能低下、藥物等。經常被疏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可能導致心搏過緩。

就醫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詳細評估,嘗試找出心跳過慢的主要原因,再針對病因擬定治療策略。

嚴重可能猝死的心搏過緩

蔡維中醫師解釋,心跳速度愈慢,心輸出量愈低,可能讓人覺得頭暈、頭痛、全身無力,甚至有種好像快要昏厥的感覺。心搏過緩的患者容易感到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悶、胸痛,運動耐受度較差,做點活動就會感到非常疲憊。

由於血液供應較差,腦部功能亦會受到影響,患者容易神智恍惚,注意力較差,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腦部灌流不足,還會增加中風的危險。

(圖/照護線上提供)
(圖/照護線上提供)

蔡維中醫師強調,心搏過緩患者可能面臨到最危險的狀況就是猝死。嚴重心律不整發作時常讓人措手不及,若未能及時救治,會在幾分鐘內死亡。如果曾經出現心跳過慢相關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預防。

心搏過緩該怎麼辦?

蔡維中醫師說明道,首先我們會評估心跳過慢的狀況是否需要處理,若心跳較慢,但沒有任何不適,日常活動完全不受影響,便無需介入;若患者出現心輸出量不足的症狀,便需要趕緊治療。

的確有藥物能夠刺激心跳加速,但是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的副作用,而有安全上的疑慮。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比較安全的方法是使用植入式心臟節律器。

心臟節律器可以持續監測心律,若偵測到心跳過慢時,就會發出訊號,刺激心肌收縮,維持穩定的心跳。 (相關報導: 小鬼黃鴻升跌倒猝死!名醫揭隨時讓人倒下的三大危險急症:4分鐘內搶救是關鍵 更多文章

傳統心臟節律器包括節律器、電極導線兩部分,醫師會用針穿刺鎖骨下靜脈,再將電極導線放入右心房、右心室。調整好電極導線的位置後,醫師會在胸前做一個五公分左右的傷口,然後將節律器放入皮下固定。確認節律器可正常運作後,便能縫合傷口。因為有連結導線,所以術後一個月內要避免手臂的劇烈活動,不要提重物,以免移動到導線。放在皮下的心臟節律器也得小心照顧,不可拍打、撞擊。

(圖/照護線上提供)
(圖/照護線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