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往好處想,對現實有幫助嗎?一個心理學實驗,揭「正向思考」背後最可怕真相

總是保持樂觀,其實不會讓你離夢想更近啊...(圖/つるたま@pakutaso)

我有一個40出頭的男性友人,姑且稱他為班恩,他曾經有過一次強烈但有點老套的暗戀經驗;對象是他在1980年代末進入大學遇到的同校女生。他和朋友去自助餐廳吃飯時,見過這女生好幾次。不論是在早晨刮鬍子的時候,或是應該專心聽課的時候,班恩常是不由自主胡思亂想,勾勒他和那名女生成為情侶的畫面。他想像她是學藝術的,兩人同遊羅馬,參觀知名古建築的廢墟,凝望西斯汀大教堂。也許她會想幫他畫張素描,畫他躺在陽光燦爛的方院裡看書的模樣,或者更美妙,畫他為了賺零用錢週末出外彈爵士吉他的樣子。

和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分享寧靜美好的時刻,以及他的創造力,這樣不是很好嗎?如果有一個女生和你一起去看電影、一起觀落日,或是一起搭巴士到鄰近城市逛逛,豈不更美妙了?

班恩始終沒把自己的白日夢告訴朋友;這是他的祕密。腦海中都是令人滿足的美好影像,但不幸的是,這一切始終停留在想像階段。班恩沒能鼓起勇氣去邀約那個女生。他對自己說,她是個徹頭徹尾的陌生人,跟她搭訕,只會讓自己出糗。再說,他的課業繁重,也沒時間約會。他想拿到好成績,而且他也不是沒有朋友可以一起度週末。班恩為什麼沒有精力和動機踏出第一步,採取行動?他的所做所為,不正是我們許多人認為的成功基本要素,也就是夢想心願達成時的情景。到底是什麼因素攔阻了他的行動?

膜拜樂觀主義

近年來充斥一股「心想事成」的思維,認為只要去想像最渴望的願望成真,就能幫助我們實現。像《祕密》和《心靈雞湯》這類暢銷書教導我們,只要你正向思考,就能讓好事發生,正向思考的人「更為健康、更有活力、更富創造力,而且更受周遭的人所看重」於是許多人一派樂觀,就像「美國偶像」選秀節目裡的參賽者,毫不掩飾的樂觀進取,自信滿滿說起自己傲人的才華以及夢想未來會被發掘;又或是像「鑽石求千金」約會節目裡的參賽者,大都表達自己絕對有把握勝過其他參賽女郎,贏得最後勝利。樂觀的人深受觀眾歡迎,不只是因為他們把未來成功的美夢幻想得活靈活現,也因為他們活在幻想泡沫之中,毫不懷疑自己的白日夢不會實現

這股對於樂觀的崇拜,遠不僅止於此。廣告把快活樂觀的人視為成功典範;大大小小的政客也紛紛高舉希望的旗幟,推銷「美國夢」的美好,以饗選民;經濟學家繪製「消費者信心」圖表,調查商業領袖對未來的看法有多樂觀;金融市場則隨著這類數據起起落落;流行音樂也不斷歌頌夢想和逐夢者的力量,以拯救世界。打從我們年輕時開始,尤其是遇到人生轉折點時,就會被警告,如果想成功,一定要擺脫有害的「負面自我對話」,或是「從負向思考的洞穴裡爬出來」。紐約曼哈頓一所中學的牆上,有一段幫孩子打氣的話,上面寫著:「去摘月亮吧;就算摘不到,你也會登上星星。」 (相關報導: 曾負債30億日元的他,如何成為日本搖滾之王?就靠這個「超正向思考」法則! 更多文章

即使面臨極端困境,樂觀似乎仍穩占上風。2008年,正當嚴重的經濟衰退時期,百事可樂開始對全美消費者展開一項意見調查,屬於該公司「百事樂觀計畫」的一部分。在2010年,接受意見調查的人當中,有94%覺得「要創造出對世界產生正向衝擊的新點子,樂觀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幾乎四分之三的受測者報告顯示,「在不確定的年代裡,他們期待出現最好的情況」。而且超過90%的人說:「他們相信,要將社會推往正面的方向,最具有衝擊力的是樂觀心態。」到了2013年,有些觀察家開始譴責美國夢已死以及美國的樂觀主義,但是同年由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贊助的調查發現,73%的美國人把生活視為「杯子半滿」,79%的人覺得美國夢還存在。另一項蓋洛普的調查發現,69%的受測者對於自己在2013年的展望抱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