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台灣人必讀的經典作品,到底有多少被禁過?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開啟長達38年戒嚴統治,不僅禁唱〈媽媽請你也保重〉、〈望春風〉等台語金曲,傳遞思想的出版業當然也遭殃。
1959年,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遭禁,如今年輕學子必讀的《射雕英雄傳》也遭改名,但禁的不只是武俠,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也躲不過,嚴重者,翻印郭沫若《管子集教》一書的泰順書局負責人羅世敏還遭判刑死於獄中,編纂《理想丈夫》一書的《臺灣新生報》副刊總編童尚經則遭處死刑。
4月7日言論自由日前夕,國家人權博物館展開「噤聲的日常」特展,展期持續至12月,不僅展出被禁書籍,也展出政府如何進行文化監控、愛國教育等,「蔣公看魚兒向上游」即是一例。走過展場,或許才能知道今日自由讀書的生活是多麼可貴。

不可戴面具活動、武器不得超越現代知識技術 戒嚴時期漫畫審查無所不管
據特展資料,書刊查禁制度源於《懲治叛亂條例》、《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制辦法》、幾經修正之《出版法》等,而書籍被查禁的主要標準,大致有以下幾類:左翼思想(包含作者或譯者滯留於中國、疑「附匪」之書)、暴力、黑幕、晦澀消極思想、煽情思想、台獨思想、黨外雜誌等。
不僅學術書籍遭嚴加審查,大眾娛樂如武俠小說、漫畫也躲不過,例如1966年正式實施之《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便嚴格箝制漫畫創作的標準,例如:
不得妨害國際之正常關係。一切新武器,不應超越現代知識與技術。機器人之能力應有本源、有限度,應受人控制、為人工作,不可有自由意志、不可隨意言語行動,不可用於打鬧搶劫或其他犯罪。不可以骷髏為標誌,或戴假面具在公共場所活動……
以這般標準而言,1968年菲利普·K·迪克所著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後改編為雷利·史考特經典電影《銀翼殺手》)大概會被禁,因機器人有自由意志;日本漫畫《假面騎士》也會中槍,因人物皆戴面具活動。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即於特展開幕式嘆,台灣漫畫與武俠小說發展停滯,正是因為這些政策的影響。
《射雕英雄傳》也中槍 金庸作品遭認定「為匪宣傳」一禁20年
武俠小說遭禁則源於1959年「暴雨專案」,因武俠小說遭認為可能充當心理作戰之宣傳工具,因此與「附匪」、「陷匪」作家相關的著作全遭禁。
著名作家金庸的作品《射鵰英雄傳》曾因「射雕」讓人聯想到毛澤東創作詩句「只識彎弓射大雕」一語,遭改名為《大漠英雄傳》;特展資料指出,由於《射雕英雄傳》原發表於香港大公報,報紙與出版社皆被視為左派,因此也被認定涉嫌「為匪宣傳」,禁。
直到1970年當局查禁方向轉向黨外雜誌,盜印的金庸小說才開始大量流通,而1979年,遠景出版社發行人沈登恩歷時2年陳情,當局才以「金庸的小說尚未發現不妥之處」,同意解禁出版。在此之前的20年,金庸作品都遭封印,只能偷印來看。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漫畫拚不過日本?國家人權博物館特展「噤聲的日常」特展談最黑暗38年 | 更多文章 )

上海的辭典稱蔣介石為「史上最殘酷暴君」 原老闆跑來台灣受牽連槍決
回顧戒嚴時期,台面上的知名作家幾乎都被禁過一輪。例如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一書描寫台灣性工作者遭壓迫、黑社會等問題,被認定「妨礙善良風俗」;知名作家魯迅被認定是「五四左翼作家」,書籍全禁;左翼作家陳映真《將軍族》一書查禁理由眾說紛云,但目前推測是內容描寫到向日葵(當時國民黨政府誤以為向日葵是中共國花)、青年向空中揮舞紅色旗幟等惹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