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新課綱下高中師生的忙亂人生

作者質疑,每一所高中是否都已能滿足課程、教學、社團及課外活動等學生們所有學習需求,並解決相關的侷限或困難?(取自Pexels)

108課綱實施第3年,在教育部的滾動式修正中,高中師生應該具備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素養,已然到了全面開展的階段!

從教師及學校層面來看,「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concept 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雙語教學——課立優」(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再加上原已行之多年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多元評量」,以及2種PBL,包括「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現象/主題導向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的教學法,洋洋灑灑。一時之間,台灣的教學現場高度國際化,甚至已經是「八國聯軍」,集美國、歐盟、日本、澳洲等國課程教學理論之大成。

108課綱教學現場:學生課程爆量、教師不足

對第一線教育人員而言,這些舶來理論都非常新鮮,因此活剝生吞,「剛好而已」。只是教育部,以及長期支持政策、包攬協力的學者們所引進如此豐富、生猛的「營養品」,卻不是人人有福氣消受、有本事吸收。許多教師避之唯恐不及,更多人只有淺嘗,卻得佯裝吃得認真。少數人天賦異稟,躬逢其盛,練就一身本事,下場卻是悽慘,一個學期得教授至少4門課,從部定必修、加深加廣選修,到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微課程等,超鐘點高達9節課;這還是教育部的一番美意,甫於去年才放寬的兼課上限,務必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上一學年(109學年),許多高中已經發出「警訊」,教師因新課綱的盛大布局,應開出來的課程量爆表,尤其「完全中學」景況,更是慘烈。這個新學年,高三也進入新課綱實施的範圍,無論部定或校訂選修,全面上路,規模更大於高一、高二,造成許多學校9月開學在即,課表卻無法排出來。因為,1週5天,上、下午共10個時段,扣除學科或社群的課程共備時間、學生社團及班會等團體活動時間、彈性(自主)學習時間之外,根本無法因應文、理等不同類組或班群學生之需,將高一到高三學生必須跑班的課程一一安排進來。新課綱規定的課程類型很多,而規範必須開設的課程量又高,如今卻造成越是謹守法令、落實正常教學、響應政府「一生一課表」目標的學校,竟然在配課、排課上,越是「周轉不靈」!這般窘境,凸顯了課綱陳義過高,一心嚮往外國,卻漠視雙方條件的大不相同。

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回應高中教學現場人力吃緊的問題,已宣布將先前控管的1400個教師員額逐年釋放。今年開放給各校增聘的員額是803名,但全國高中教師甄試時,實際只開出388個職缺(最後錄取386名),還不到原預計釋出名額的一半。曾多次大聲抗議員額不足的高中,為何出現如此反差景況? (相關報導: 點教育》成也英文,敗也英文 更多文章

原來,新課綱實施第3年,各校所研發的課程,多數品質仍不穩定,而且不少課程已出現後繼無人的隱憂,當有能力、有理想的教師承擔重負3年後,能否繼續堅持下去,變數實在很多。這些響應課綱崇高理念的課程,不少是個別老師獨挑大梁,即使曾有2、3位同事情義相挺、共同研發,畢竟還有不少隔閡,當這位老師請假時,同事們或許可以救急,但將來若要完全接手,多數情況不甚樂觀。

作者指出,「翻轉教室」中,強調教師與每一位學生真正的接觸、真正的互動。「翻轉式教學」的用意,除確保每位學生能夠接受到老師的關注外,更能培養學生主動自發、樂於學習。(圖/Pexels)
作者指出,新課綱實施第3年,各校所研發的課程,多數品質仍不穩定。(取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