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中國青年的高失業或是個死局

中國青年高失業率是極大警訊。(美聯社)

 

儘管青年失業率相對偏高是一個國際性的普遍現象,但中國的數據畸高表明導致這種現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人民日報近日的一篇評論,要青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發人們對中國青年高失業現象的關注和討論。先不談所謂正確就業觀的含義是什麼,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又創新高,很多畢業生到現在尚未找到工作,這給本已嚴峻的青年就業又增加了一道壓力。

 

青年失業率指的是年齡16-24歲人口的失業率。中國是從2018年才開始統計這一年齡段人口的就業狀況。最新的統計數據該群體的失業率高達21.3%,且還在惡化。毫無疑問,這個數據高出絕大多數國家的同類數據,盡管青年失業率相對偏高是一個國際性的普遍現象,但中國的數據畸高表明導致這種現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其實,從統計數據看,中國24歲以上的成年人的失業率比較穩定,這幾年一直在5.4%左右徘徊。為什麼青年失業率就如此高?多一歲失業比率就劇烈下降?一些人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成年人的失業率造假。這裡面的原因是,16-24歲的年齡段意味著很多人初中和高中畢業後即參加工作,這個年齡段首先是就業用的知識儲備不足,其次是就業經驗和技能不夠,第三,即使大學畢業,一個人很可能學非所用,沒有工作經驗,難以找到合適工作,所以,青年失業率天然就比成年人要高。當然這也好理解,同樣是一個初中或高中學歷的人,在經過幾年找工作過程中的歷練,他會積累工作經驗,比如會接受職業培訓,等到他長大為成年後,再找合適的工作就相對容易,失業率也就降低。

民眾的消費力度不強

當然,年輕人工作所需的知識儲備和經驗不足只是構成他們高失業率的一個因素,而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同樣的情況在疫情前他們的失業率就沒有現在這麼高,因此,還必須到當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本身去尋找原因。人們看到,伴隨青年高失業率的,是中國經濟在上半年的復蘇乏力和全球需求的不景氣。中國在疫情解封後,外界曾有樂觀期待,認為壓抑三年的需求會有一個報復式的反彈,但這種現象沒有出現,即便出現過也是曇花一現。春節、清明、端午幾大節日雖然游人如織,又恢復到往昔繁榮,可消費明顯不敵疫情前。出國旅游更比以前少很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民眾的消費力度不強。不是人們沒有消費的欲望,而是現時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對未來的預期都不好,從而不敢去消費。在各種消費需求中,對大宗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更是下降得快,尤其房地產業萎靡不振,無論政府采取什麼手段刺激,就是不能提振購房的欲望。同樣,世界經濟在今年上半年除了少數經濟體外,整體表現疲軟,需求不足,表現在中國的進出口上,上半年只有微幅增長,特別是5、6兩月,進出口尤其出口暴跌。 (相關報導: 林宏民專欄:中國陷通縮衰退危機下的全球投資佈局 更多文章

服務業、房地產和出口制造業,都是中國容納就業的"大戶"。有經濟學者計算過,當前中國青年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近3.6億,佔國家就業總人口的48%。而青年就業人員中從事服務業的比例更達61%。過去三年防疫對服務業有極大壓制,現在放開後其後遺症恐怕還要延續一段較長時間。除房地產外,教培、平台經濟等傳統上都是職位創造較多的行業,這幾個行業在過去幾年也都受到國家強力的宏觀調控和政策監管,再加上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導致企業用工快速萎縮。出口向來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主打,然而,美中對抗、政府強監管、疫情以及外需不足也讓相當多的民企倒閉,外資外遷,損害了它們對勞動力的吸納,技術和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遭到解雇。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提,即經濟的持續下行,也會帶來新增就業職位減少。據統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醫藥、電氣機械、通信設備、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少數高景氣行業,大部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相較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原因在於整體經濟未見好轉。在上述因素外,國有部門和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亦加劇了年輕人的失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