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衡觀點:對抗美國金融制裁,中國籌碼有限

美元、人民幣。(資料照,美聯社)

在俄烏戰爭中,美國對俄羅斯祭出金融制裁,阻止俄羅斯使用美元,並凍結俄羅斯的美元資產與外匯存底。美元在國際金融交易中幾乎具有獨占地位,美國手中握有此一核彈級武器,將有能力阻絕俄羅斯於國際經貿之外。中美關係正因台海等議題陷入緊張,北京擔心未來華盛頓會在台海衝突中,對中國實施同樣的懲罰性金融制裁,因而近來開始大力推動人民幣的國際支付與結算,企圖藉由去美元化降低對美元的依賴,進而增加抵禦美國制裁的能力。

如果我們細究美國金融制裁的手法、管道及可支配資源,可以發現,由於美國金融實力已隨美元之普遍應用及美元資產廣泛的持有而深植在全球各個角落,除非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霸權,否則不管如何去美元化,都無法撼動美國金融制裁所帶來的毀滅性效果。

美國金融制裁將限制中國使用美元

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金融制裁,最基本的目的是要限制受制裁國家使用美元,使其金融體系與全球金融體系隔離而難以進行國際金融交易與貿易。美國若對中國執行金融制裁,可依照限制美元使用的程度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若美國僅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與中國往來,中國仍可透過美國以外的銀行進行美元的支付與結算。雖然不能使用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結算,但仍可以透過某些大型的國際銀行或區域結算系統在美國以外的地區進行結算。外國企業甚至可以在香港或中國境內的中國銀行開設美元帳戶,以該帳戶直接進行與中國企業間的美元收支。

但若美國進一步禁止中國金融機構使用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服務,如此美國以外的銀行就無法根據SWIFT的訊息與中國銀行進行美元結算,甚至連其他貨幣(包括人民幣)的結算也無法透過SWIFT完成,這將對中國銀行的國際金融往來產生重大影響。儘管中國銀行仍有其他渠道可規避制裁,例如透過適當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或建立雙邊與多邊通信與結算系統自行結算美元,但需付出極高的成本並會犧牲交易安全。

2022年2月2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一處換匯所。(美聯社)
2022年2月26日,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採取最新制裁,將俄羅斯部分銀行踢出SWIFT;圖為制裁前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一處換匯所。(資料照,美聯社)

然而,這些僅存的規避空間,也會因為美國祭出次級制裁而進一步縮小。次級制裁基本上是要求全球金融機構斷絕與中國金融往來,特別是美元上的交易。這才是真正的殺手鐧。因為不管使用甚麼結算系統或通信渠道,只要是中國金融機構,就一律不得與其進行交易,否則將會遭到美國斷絕金融往來、凍結美元資產或關閉在美業務的懲罰。

基本上,只有極少數國家的銀行可以無視美國的次級制裁。由於美元是國際交易的主要貨幣,絕大多數銀行,特別是較具規模的國際銀行,都具有相當龐大的美元業務與美元資產。大多數銀行均不願承擔可能涉及非法活動的指控與被制裁的風險,因而會傾向於遵守。事實上,在美國對伊朗與俄羅斯制裁上,就連許多中資銀行也會擔心遭到次級制裁而紛紛迴避對伊朗與俄羅斯業務。 (相關報導: 孫維德觀點: 這次的去美元化論調,與過去有何不同? 更多文章

若美國祭出次級制裁,基本上就是要中國金融體系與世隔絕。由於中國銀行無法與全球絕大多數銀行進行交易,上述一項最卑微的規避方法—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的中國銀行設立美元帳戶進行美元收支,也無法奏效,因為這些企業因缺乏對應的國外銀行,將無法匯入及匯出美元,這會對它們在中國的業務運作和資金流動造成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