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程建人親述催生《台灣關係法》艱辛,從只有三條草案開始……

程建人回憶美對我斷交談判時,原先的好友只能各為其國利益交鋒。( 新新聞資料照)

有「非洲先生」之稱的已故前駐南非大使楊西崑,一生為中華民國外交奮鬥。外交部7日起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1樓大廳舉辦「外交先鋒:楊西崑大使紀念展」,9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開幕式。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外交生涯四十年,駐美三次,時間長達二十年。駐美期間令他最震撼、感觸最深的是碰上美國與我斷交的歷史時刻,當時他還只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的一等秘書,卻能親歷其境見證歷史,還參與斷交過渡及台美關係後續談判的相關艱鉅工作。

卡特加速承認北京的進程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堪回首。」程建人說,美國有意改變對兩岸的關係其實早有跡象。自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宣布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已訪中國大陸,隔年他本人親訪大陸並簽署《上海公報》後,美國「聯中制俄」策略已定,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只是時間的問題。

隨後越戰、水門事件發生,尼克森下台,福特(Gerald Ford)繼任,以至卡特(Jimmy Carter)當選總統,使中美建交一再拖延。程建人說,自卡特上任後腳步加快,我駐美大使館、尤其是駐美大使沈劍虹感受最為直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華府的聯絡辦事處主任柴澤民雖非正式大使,當時卻遠比我正式大使更受美國高層禮遇。

七七年夏天,美國國務卿范錫(Cyrus Vance)訪問中國。程建人說,范錫返美後曾約沈劍虹到國務院簡報訪問情形,「當時我陪同前往,我的認知當時美與北京建交談判尚無進展。」

程建人表示,七八年初,我駐美大使館情治單位及友我學者先後提供可靠訊息指出,卡特政府與中國建交已有定案;另一跡象是,美國國會參議院於七月五日通過《杜爾─史東修正案》(Stone-Dole. Act),要求美總統對共同防禦條約做任何修改時,應先與參議院磋商,以防政府逕自改變對我關係。但終仍未能防阻卡特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決定。

程建人於卡特宣布與我斷交前後,雖僅是大使館政治組的一等秘書,但沈劍虹與美方重要官員會晤,都要求程陪同前往。

多年老友為各自國家利益對壘

斷交後,沈劍虹赴國務院兩次,一次會晤助理國務卿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一次會晤代理國務卿(時為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程均陪同,他說:「雙方交談的氣氛凝重,至今難忘。」。

之後政府派外交部政次楊西崑做為總統特使,前往華府協助處理過渡安排,程建人依然陪同與美方重要官員晤談,並參與後來談判工作。台美雙方談判時的紀錄、報回國內的電報,幾乎全由程撰寫。有時忙到深夜,程趕送電報稿到楊西崑下榻處,再回大使館送交電務人員發送台北,已忙過午夜時分,才星夜返家休息。

這段歷史鏡頭雖已過四十年,程建人猶歷歷在目。他的印象中,沈劍虹與克里斯多福晤談辭行、雙橡園及機場送別沈劍虹夫婦,以及楊西崑深夜主持在雙橡園的降旗儀式,最令人感傷。 (相關報導: 新新聞》美國通知斷交那天深夜,宋楚瑜叫醒了蔣經國 更多文章

台美多年老友,坐上談判桌,卻得為執行政策各自為國家利益對壘。程建人說,楊西崑後續主持與美方的談判,大家都很有感觸。美方老友對我施壓,硬軟兼施,我方則為堅持立場動之以情,時有僵持不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