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和Dewi回老家,長輩總是會問:「你們要買房子了嗎?要買在臺北、新竹,還是臺南?早買早輕鬆啊!」而我們總是回答:「再看看吧,目前會以投資美股為主。」通常長輩就會繼續唸:「你們不趕快買房,到時候愈來愈貴就買不起了!投資股票很危險你們不知道嗎?輸光光怎麼辦?這些錢拿去買房子繳頭期款不是很好嗎!」
多數人對人生勝利組的既定印象就是「有房有車」,而「有土斯有財」更是普遍亞洲人的觀念。特別是長輩們曾歷經過臺灣股市泡沫與大跌,不少人的股票因此慘賠,對股市心生恐懼。相較之下,房價幾乎沒有大幅下跌,所以在他們眼中擁有一間房子才叫「有財產」,而投資股市就是「把錢丟去賭博、不會思考未來」。
然而從更宏觀的歷史借鏡,你會發現房價不可能無限往上衝。以日本為例,日本人也曾有「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認為房地產不可能下跌,在80年代光是東京總房價就能買下整片美國國土,但日本房價自1990年最高點跌落以來,至今一直處於低基期,所以誰說房子只漲不跌呢?
房子愈早買愈好?
先撇除房價漲跌問題,其實我們試算過,一個普通家庭若要買三房兩廳的房子,加上裝潢費等粗估1,700萬,頭期款以20%計算的話,必須先拿出340萬,還要維持30年有4∼5萬現金流專門用來繳房貸⋯⋯

算到這裡,我會選擇把頭期款的340萬拿去投資美股,以最普遍的4%殖利率計算,每年可以拿到新臺幣13.6萬元的股息收入,這還不算未來股息成長與股價上漲的獲利。
真有必要早點買房嗎?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人的一生可能會換好幾份工作,你應該不否認吧?我覺得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去,不需要被房子、房貸綁死在某個區域。就像我們進竹科工作前也認為這份工作會一直做到45歲,然後在新竹買間房子,但誰知道會有今天?我們從沒想過會從竹科搬來雙北發展自己的事業。如果我們已經在新竹買房子、有房貸壓力,基本上就沒有出來闖盪的勇氣了,畢竟會害怕失去那份用來繳房貸的優渥薪水。
不給自己設限
當然不是鼓勵你不買房,而是要告訴你人生其實有很多可能。可能因為你沒有買房,也沒有房貸壓力,正好天時地利人和,眼前出現一份非常適合你的工作,還能帶來300萬以上年薪,你反而會非常慶幸自己只是租房子,要走隨時可以走,能用愉悅且沒有負擔的心情去迎接新工作。
但如果你已經買房在先了,一定會擔心這擔心那,擔心如果新工作不順利是不是就繳不出房貸?擔心房子該賣掉還是出租?擔心是不是乾脆就不要這份工作算了?
當然啦,如果你買下一間房子,便有那間房子的擁有權,既不會遇到房東臨時不租的風險,還可以把房子裝潢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些都是買房的好處。但相對的,你也會失去很多租屋族才擁有的好處,例如可以住在不同城市,喜歡哪個城市再定居,也能把原本要用來繳頭期款的資金做有效投資,讓錢滾錢。
買房或租房沒有對錯,就像「買車還是租車」一樣沒有絕對答案。現階段的我們會選擇租房,但說不定到老了、小孩長大的那天,我們會買一間30坪、剛好適合兩人住的電梯大樓,打掃起來還不用這麼費工夫呢!
Point ─> 租屋沒有不好,反而能讓你更有彈性,獲得更多機會。
作者介紹:慢活夫妻 George & Dewi
成大研究所畢業後踏入竹科當年薪百萬工程師,工作3年後決定轉職與轉型,於8個月內達成被動收入可支付生活開銷後離開竹科生活圈。
2020年創業打造「兩人公司」,成為投資理財講師與一對一教練,同時也是個人品牌、自媒體經營者,並為CMoney、Money錢、今周刊、經濟日報、風傳媒、Yahoo!股市專欄作家。月收入達6位數以上、實現9種主動與被動收入來源,分享主題為投資理財(美股為主)、金錢思維、心靈成長,致力於提升更多人的財商素養,照亮投資理財的道路,溫暖心靈的富足。
口號是「慢慢生活,快快自由」。使用價值投資的長期投資方式,不追求短期獲利、炒短線、複雜的總經知識與操盤技巧,實踐「慢活」的生活型態,創造更多時間用來自我提升、陪伴家人、投入熱愛的事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慢富:慢慢成為富一代,快快過上自由生活》 (相關報導: 路邊攤傳奇!肉圓老闆娘拿現金買10房,網嘆:讀書要幹嘛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