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疫情之後,數位教育要前進,還是後退?

從2021到2022年,我們經歷了2次「停課不停學」的挑戰。數位學習的思維已逐漸深植人心,更改變了師生在教與學上的習慣。然而當我們再次回到校園時,校園的土壤是否能幫助數位學習這株幼苗持續茁壯?(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2021年5月18日,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台灣師生不得不接受「停課不停學」的震撼教育。在短短1個月裡,全國中小學教師激發出無窮的潛力,讓自己與學生一同在數位學習的領域「超進化」。正如教育部長潘文忠在《天下雜誌》專訪時說的:「疫情就像是老虎來了,台灣學校的數位化一時之間,從馬拉松變成了百米衝刺。」

許多線上教育的平臺在此時應運而起,常見的如可汗學院、「均一教育平臺」、「LearnMode學習吧」以及「因材網」等,成了許多第一線教師重要的「後勤補給」。這些線上的資源,不僅提供了教師在備課時的多元選擇,同時也改變了教師在課程設計時的思維和節奏。

然而線上的「遠距教學」畢竟只是過渡,師生最終還是要回到校園。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我們該如何將我們在「停課不停學」期間,所獲得美好的數位學習幼苗,帶回實體校園中?這還得問問,我們的校園是否擁有一個健全的校園數位環境!若要檢視自身的校園數位環境是否健全,建議可從以下6點著手:

一、校園無線網路是否穩定、整體網速是否充足?

許多師生在疫情結束回到校園後發現,雖然校園內確實有無線網路,但當多個學生、多個班級同時使用的時候,便容易產生「龜速」、「延遲」甚至「斷線」的問題。

這些問題對於市區或有錢的學校是容易解決的,只要向網路電信業者購買足夠的頻寬、汰換校園中老舊的網路線和無線網路設備,原則上都能夠解決網路流量不穩的問題。

但這些問題對於一些周圍連無線基地臺都沒有的偏鄉學校,就算學校有辦法汰換校園內的老舊設備,也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區域的網路速度。畢竟增設基地臺、提升全區網路品質這檔事,是需要地方政府和電信業者的合作,以及地方民眾的同意才有可能辦到的。

因此教育部除了須積極補助各國中小修繕校園網路設備之外,還需要與地方政府溝通,尋求電信業者的合作及社區民眾的認同,打造全台灣全面的校園網路覆蓋範圍,提供足夠且穩定的流量及網速,讓偏鄉的孩子也能享有同等的數位學習資源。

台灣的5G網速排名19,下載速度是67.17Mbps。(郭晉瑋攝)
對於一些周圍連無線基地臺都沒有的偏鄉學校,就算學校有辦法汰換校園內的老舊設備,也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區域的網路速度。(資料照,郭晉瑋攝)

二、校園無線網路是否覆蓋周全,讓學生學習的重點場域皆有無線網路?

有些學校雖聲稱自己具備校園無線網路的環境,但若實地走訪檢測後,我們常會發現很多校園的無線網路覆蓋是不周全的。其覆蓋的範圍多集中在校長室、各行政處室、教師辦公室、圖書館等區域,至於學生的上課教室,甚或操場、校園實作農場、校園特色角落等學生學習的可能場域,卻不見得有無線網路可以使用。導致雖然學校真的有「無線網路」,但數位資源卻無法應用在學生的學習上。

倘若學校真有心將數位學習導入實體課室,便需要加裝實體網路線或無線網路分享器,讓無線網路能夠涵蓋校園的每個角落,讓學生的數位學習「零死角」。 (相關報導: 田馥甄吃義大利麵遭出征 中國網民扯「暗挺裴洛西」:很囂張的獨了! 更多文章

三、校園能否提供學生合適且足夠的數位載具及相關設備維護?

現階段坊間已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數位載具,可供教育者進行選擇。但不是每一種數位載具都適合該校的學生。學校應依據學生的年齡、可能的授課模式,選擇合適的數位載具。因此在導入數位載具的時候,可透過多方的來源,購買不同款式的數位載具,並追蹤師生的使用感受和成效,進而尋覓出最適合自校的數位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