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安倍,各自表述:民主和平的「擁護者」或「破壞者」?

2020年8月26日,安倍晉三因腸胃潰瘍,宣布卸任首相。(AP)

很多台灣人看到安倍晉三遇襲的新聞大概會很詫異:明明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這麼好,為什麼兇手會「不滿安倍」到要刺殺他的程度?這個兇手到底是有什麼問題?

從2013年開始與日本人深度交流以來,我漸漸發現,不論是社會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永續農業、合作社運動與民主教育圈子,或市井小民的日本前輩與朋友,雖然程度不一,但整體傾向不滿安倍晉三。  

我本來對安倍沒有太深的認識,但我明顯感受到我的日本人際圈(即便他們之間可能互不認識)與台灣人看待安倍的立場,是截然不同的異溫層。用日本人的說法,「反安倍」是我在日本同溫層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空氣」。 

「反安倍」的理由

雖然沒有對安倍認真做過研究,但綜合我耳聞日常對話,他們反安倍的主要理由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安倍對於性別平權的公開態度較為保守

他反對「夫婦別姓」,認為那會「讓家庭解體」,且他也主張天皇只能由男性繼任。2006年,安倍所屬的自民黨推動日本〈教育基本法〉修法,除去了九年義務教育中的「男女協同教育」,讓男女分組、分班、分校重新有法律依據。因此,當聊到性別平權議題時,我認識的日本人際圈往往將安倍視為日本性別平權的主要阻力之一。

二、「安倍經濟學」惡化貧富差距

安倍經濟學強調經濟國際化,基本上是走強化「新自由主義」遊戲規則的路線。我的日本人際圈不約而同認為,這種經濟政策是以大財閥為「救經濟」的主體,以犧牲中小企業、小農與常民的生活福祉為代價。

整體而言,安倍二度擔任首相後,雖然日本股價上漲、整體就業率提升,但許多人認為貧富差距也擴大了——左右派用不同視角詮釋數據的不同面向,因此日本到底貧富差距擴大與否,依然辯論不休——物價昇騰,恩格爾係數(Engel coefficient)上升,人民實質薪資下降,中小企業與非正規勞工也越來越邊緣化⋯⋯。

在此脈絡下,多個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人民普遍對生活變好無感,憂鬱症等身心病日益惡化,中小企業界更有將安倍任期稱為「大廢業時代」的說法。

三、忽視生態永續,甚至被視為倒行逆施

自然生態永續不是安倍擔任首相任內的政策重點。若說安倍有什麼有關環境的政策,最為人關注的大概是重啟核能發電,以及解除捕鯨禁令並退出國際組織。

四、鷹派立場,動搖「和平立國」的日本國本

2015年,安倍晉三強勢通過《安保法》,以擴大日本自衛隊權限,使其得以參與盟國軍事行動)立法,遭過半日本民眾反彈甚至將之稱作《戰爭法》。

但《安保法》只是前奏。

他進一步主張修改人稱「和平憲法」的《日本國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永久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紛爭手段之權利,並拋棄自衛功能以上的軍武),並早在20年前就展現出擁有核武的正面態度,近年更提出與美國「核共享」的主張,觸碰二戰後許多日本人絕對反戰的禁忌,與二戰原爆、311核災的夢靨。 (相關報導: 安倍晉三之死:兩聲槍響後,日本政局與東亞情勢的未來? 更多文章

雖然日本青年普遍被認為「對政治冷感」且世代隔閡嚴重,但在反憲法第9條修訂這件事上,各個世代意外地團結:不分男女老少上街頭參與示威遊行的畫面一再出現,這種情況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