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二○一三年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及重要演講中,均提到要高度重視對外國的傳播工作,「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習近平說。
新南向要說什麼故事?
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為了讓自己的野心勃勃看起來不那麼嚇人,中國把這個戰略稱為「復興古代絲綢之路」,「這個稱謂讓人聯想到一千多年前運送中國商品穿越亞洲的駝隊。」英國廣播公司 (BBC)曾在一篇專文〈一帶一路:習近平的故事會即將開講〉報導中指出:「這種做法的目的是傳遞一種關於軟實力的信息……。」儘管「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傳遞的野心,絕不僅僅是重建一支駱駝隊。」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強國人」說故事的智慧,對照蔡政府任內最重要的國際經貿策略──「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台灣想要向國際社會傳遞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近期台灣推動新南向的一項盛事,即是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將在五月分率團赴印度,這是台灣形象展首度在印度舉辦。黃志芳是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的重要發想者之一,他轉任貿協董事長後,將業務重點放在推展雙印經貿交流──印尼及印度,任內更風塵僕僕赴印度六、七次。不過,貿協積極拓展印度市場的同時,先讓我們回顧一則發生在印度台商身上的老故事。印度有十三億多人口,擁有廣大內需市場,早自馬政府時期的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即宣示馬政府的全球招商計畫第一站從印度開始,最後無疾而終。台灣知名企業大陸工程公司憑藉自己實力,打從二○○五即進入印度拓展工程業務,然而,一三年初大陸工程卻無來由地被印度儲備銀行(RBI,即中央銀行)認定為是「中國」公司,必須適用印度對中國等特定國家較為嚴格的管制規定。
提升外交實力才能提供最佳保護
當時大陸工程透過各種管道向印度政府交涉,並向台灣外交部求援,外交部態度極盡鴕鳥,歷時半年沒結果。當時大陸工程正在執行的德里捷運標案,旋即陷入不可測的政治及商業風險中。該事件經《新新聞》在一三年七月間率先披露(詳見一三七六期報導),時任央行總裁的彭淮南從媒體獲知此事,出手救援,發函給印度央行總裁,直到當年九月初,印度央行終於同時解除了大陸工程與所有台灣企業在印度的狀況事件。經此事件,據稱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有感而發,向人私下透露:「政府不需要一直告訴企業要到哪裡去投資,企業自己會做評估,政府把自己的外交搞好就可以了。」言下之意,提升外交實力才是對台商最佳的保護。根據統計,目前東協約有兩萬多家台商企業,但在印度只有一○六家。以台商精明靈活的冒險精神,這樣區區可數的投資家數,反映的恐怕不僅僅是台印直飛班機太少,而是可能存在其他不可測的投資風險。企業的鼻子總是比官員靈敏。當蔡政府敲鑼打鼓力推新南向,遽聞有投資印度多年的大型台商,正默默準備逐步撤出印度市場。 (相關報導: 新新聞》LINE起台泰 童振源大搞網紅外交 | 更多文章 )
亂槍打鳥缺創新思維,摸索中前進
「政府不能為了南向而南向。」一位企業界人士私下如此評論。當然,更多台商會質問政府:「政府推新南向政策,能替企業做什麼?」「能夠創造多少商機?」這也成為政府推動新南向難以擺脫的魔咒,也就是傳統的經貿思維。新南向剛端出時,目標市場高達十八國(東協十國、南亞六國、澳洲、紐西蘭),連不丹、尼泊爾都包含在內,猶如散槍打鳥;後來逐漸聚焦到所謂的五大旗艦計畫 (區域農業、醫衛合作、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創新合作、建立民間及青年交流平台)以及三大潛力領域(跨境電商、觀光、公共工程標案),顯見新南向主事官員也在摸索中前進。去年九月總統蔡英文即在民進黨中常會公開指陳:「五大旗艦計畫及三大潛力領域,一般人是聽不懂的。」言猶在耳,今年四月下旬,行政院召開「行政院新南向政策執行成果」會議,犖犖列舉一七年新南向數十項重點成果統整表,冷冰冰的數字堆砌,人民其實無感。新南向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怎麼訂,才能彰顯「以人為本」的政策主軸?這一直是個挑戰;另一方面,新南向政策說不出什麼「好故事」,恐怕也與主其事者多為經貿背景出身有關。負責政策協調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政務委員鄧振中,雖被視為蔡總統的愛將,但他做事拘謹小心,屢傳有指揮不動部會的狀況,加上他肩負對美貿易談判等壓力,蠟燭多頭燒。新南向的推動,牽涉高達近二十個部會,如果加上各國營事業、地方政府、NGO,可謂政府全員總動員,一些搞不清楚狀況的首長也一頭熱要響應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