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蓋好一座廟,一週內就能「送到家」!台灣唯一廟宇工廠,蓋出南向新商機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BBC中文網)

全台灣的寺廟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甚至有工廠批量生產寺廟,不但可以在網上訂購,就算客戶遠在南海島嶼或新加坡,工廠都能「送廟到府」。工廠造廟有多快?

「台灣每一個村莊都有不只一間土地公廟……一年幾百間的訂單,做不快怎麼做得來?」現年80歲的林復凖一邊巡視工廠,一邊自豪地對BBC中文說,用機器量產廟宇的點子和產線設計,「全都是我自己想到的!」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全台灣登記有案宗教建築(寺、廟、宮、堂)超過一萬五千座,平均每一萬人分配到6.5座寺廟,全台灣的寺廟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如果算上未登記的社區小廟、家中神壇等,台灣寺廟的密度相當可觀。

台灣鄉間像這樣的小廟星羅棋布。(BBC中文網)
台灣鄉間像這樣的小廟星羅棋布。(BBC中文網)

走近林復凖的工廠,首先會經過一座由林復凖的公司建造的橋,橋上刻著工廠成立的日期。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有著華麗外牆裝飾的白色歐洲風格的別墅,這是林復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傳說藝品的辦公室。

辦公室的白板上滿滿的都是待辦事項,電話聲此起彼落,電話那頭的人似乎在問職員:「請問您貴姓?」職員回答:「叫我阿如就可以,因為我們這邊都姓林。」林復凖不但創業,更變成家族企業,他的子孫們台灣各地處理傳說藝品的業務。

專業化分工的員工們正在造廟。(BBC中文網)
專業化分工的員工們正在造廟。(BBC中文網)

林復凖指著環繞工廠和辦公室的雕花圍牆說:「這些都是我蓋的。」他從事營造業六十多年,十幾歲開始跟著師傅用傳統的方式四處建造廟宇,熟悉建築工法之後,他開始蓋商業化的住宅樓。二十多年前,他看凖商機,從蓋「給人住的房子」到「蓋給神明的房子」。

他創辦的「傳說藝品有限公司」是台灣唯一一座專門製造寺廟的工廠,銷售水泥制的金爐、廟宇、石獅等宗教產品,並提供運輸及現場組裝的一體化服務。

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花費的時間和造價難以用今天的幣值估算。(BBC中文網)
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花費的時間和造價難以用今天的幣值估算。(BBC中文網)

用機器建造廟宇是否對神明不敬?「廟是神明的一個家,重點不是廟的大小或是華麗程度,而是在於神有沒有靈顯,」嘉義城隍廟文化資產幹事李先生對BBC中文說。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當時特地由福建請工匠前來建造,甚至為了造廟耗時,因而為工匠凖備長期住所。

林復凖自己也說他們只生產廟,沒有製作神明的「金身」,因為在他看來,「金身」和廟體還是有分別。神像的材質分很多種,但都要經過「開光儀式」才有法力成為「金身」,否則就只是一般的塑像。

 

送廟到海外

將寺廟運往南海太平島,需要使用貨輪。(BBC中文網)
將寺廟運往南海太平島,需要使用貨輪。(BBC中文網)

台灣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海島礁太平島上的「南沙太平島觀音堂」也出自於林復凖的工廠。寺廟由工廠被運送至碼頭,再經過一星期以上的航程才抵達太平島。觀音亭供奉觀音和媽祖,為島上的官兵、營建工人提供心靈的避風港。

量產廟宇生意在2010年左右穩定發展,近年來更是拓展到海外,服務在當地不容易找工匠蓋廟而又有需求的客戶。海外訂單最多的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中國大陸的台商買廟放在廠區祈求平安。林復凖表示,一趟海外運費可能就高過廟宇本身。 (相關報導: 【你好臺灣】多虧這雙彩繪師的手,讓我們驕傲說出「世界級宗教藝術在這裡!」 更多文章

泰國台商訂購,凖備運往泰國的寺廟。(BBC中文網)
泰國台商訂購,凖備運往泰國的寺廟。(BBC中文網)

林復凖的孫輩接手行銷業務後,積極透過社交媒體、通訊軟件開發新客源。從以往將商品陳列在路邊的展示場,到客人間口耳相傳,再到網路上直接私訊小編說「我要買廟」,林復凖的寺廟生意蒸蒸日上,廟宇的尺寸和種類也隨著客戶的需求越發明越多,「現在已經開發快一百種產品,我今年八十歲,要做的工作排到兩年後了,」林復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