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療癒的能力:《扶正的力量》選摘(3)

中藥行、藥罐、中藥房、中醫師、草藥。(資料照,洪煜勛攝)

扶正並不意味其中一定有相對於「正」的錯誤或不正之事發生,可能是因為某些不足或缺憾所造成的「虛」,譬如有一些人天生體質虛弱,甚至出生就罹患罕見疾病,讓健康上出現了破口。扶正就是要把「虛」扶起來,把破口補起來,不讓那個地方虛掉、空掉,讓病邪乘虛而入。扶正並不著重在病本身,針對這病展開一連串治療,而是充實正氣,讓我們能夠靠著自己的自癒能力去恢復,即由身體內抵抗病邪的能力加上康復的能力一起做功。

這裡所謂的「正」就是「平衡」,指的是一個人如何藉著身、心、靈各方面平衡而提升自己的自癒力(正氣),這和個人的努力、意志、體能等息息相關。當一個人需要做平衡的輔助時,就是需要進行扶正時,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藉著身動、心靜、神安的法門,努力平衡身、心、靈,以扶持個人的正氣,使其充盈不虛,自然病痛遠離。這也是中醫「扶正」理論的基本原理。

在扶持、維護人體正氣的工程中,身、心、靈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廣義的「扶正」不是只有吃藥這一回事而已,是身、心、靈的全方位治療,包括相互扶持、陪伴、營養、運動、睡眠等的充分發揮,才能表現出扶正的力量。

而協助人們找到扶正的力量,重建身心靈的和諧,擺脫病痛的苦難,也成了我行醫過程中重要的探索和使命。

扶正力量的發揮

扶正的力量就是自癒的能力,靠自己來療傷止病,這種自癒能力是每個生物的本能,許多人在文明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或削弱了這種能力,大家要把這股力量找回來,或是要重新喚醒這個力量,不容易。

自癒的力量可以藉由一些途徑被喚醒,如宗教信仰、靜坐、愛、善行、不驚、不懼等而產生力量。一些高僧大德及神父,會因為信仰、大愛,產生連結,然後發生自癒的力量。自癒力也可透過一些方法得到補充或加強,如吐納、飲食、醫藥、運動等。但還是有很多人的自癒能力還沒被喚醒,要喚醒這種力量,需要發揮扶正的力量,這些力量可能來自外界,包括大自然。

大自然,包括廣闊的天地,動、植物,都有助人平衡身上病邪氣的功能。有時人生病後,反而是要到空氣清新的地方走走,出外爬爬小山,站在高處向廣闊的穹蒼深呼吸或打坐調息。大自然的無窮力量,有時效果比打針吃藥還好。

人也可以靠著平衡自己的身心而充實正氣,提高自癒力。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是一位肺部腫瘤的「老芋仔」病人,他因為咳嗽及氣喘而就醫,後來發現肺部有一顆直徑4至6公分的腫瘤。一般接下來就是進行一連串檢查及相應的治療手段,但個性開朗的他以「年紀大,單身,不要浪費國家資源」拒絕了一切治療。

除了一個月來中醫門診一次,拿一些扶正的藥,他並沒有尋求其他的醫療,而是戒除了抽菸,重新安排生活,搬到新北市烏來山區賃屋而居。山居歲月悠閒而規律,早睡早起,自炊自食,以蔬食為主,連電視、報紙都不看,不聞塵囂,心靜如水。半年後,他回醫院檢查,腫瘤不見了。 (相關報導: 冠後強弱vs正氣盈虛:《扶正的力量》選摘(2) 更多文章

醫院、走廊、看診、就診、看病(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看診、就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其實在進行治療時,不管是扶正或祛邪,病人像是軍隊的主帥,而醫師不過是軍師、謀士、幕僚的角色。當軍隊在準備一場戰役時,軍師可以根據戰場的各種情況,提出適當的作戰方案,供主帥做決策。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故應該採取那種扶正方法最能幫到自己?完全要根據每個人的身、心、靈的狀況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