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今日中國處理貿易、外交政策或網路審查等問題的新聞,得從它的歷史中尋求答案。
中國也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國都更了解自己的歷史。這種銘記當然是片面的,像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至今仍難以在中國被討論,但在現代中國能發現多少過去的印記仍然令人吃驚。
貿易
中國仍然記得它違背自身意願被迫開展貿易的那段時期,今天它看到西方努力打開其市場,仍然不時提醒自己那段不愉快的經歷。
中美兩國目前在爭論,中國是否對美國產品關閉市場的同時將自己的產品銷往美國。然而,貿易差額並不總是對中國有利。
對於北京來說,他們記得將近一個半世紀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幾乎難以控制自身貿易。
1839年以來,英國通過一系列的鴉片戰爭襲擊了中國,在那之後的數十年,英國成立了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來決定進口到中國產品的關稅。
這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但這個機構非常英國化,由一名來自英國波塔當的人掌控,而不是北京的中國政府高級官員。

赫德爵士(Robert Hart)最終成為海關總稅務司,海關在後來一個世紀變成了英國人的封地。赫德很誠實,幫助中國獲得了大量收入。
但是那段時間的記憶仍然令人憤怒。
在15世紀早期的明朝,情況大不相同。當時鄭和曾七次下西洋,到了東南亞、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甚至東非海岸,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展示中國的實力。
鄭和的遠洋航海一部分也是為給他國留下印象。那時,只有少數其他國家可以誇耀跨洋大型艦隊。鄭和的航行也是將奇異的東西帶回北京的好機會,比如給中國帶回了第一隻長頸鹿。
但是貿易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亞洲的其他地區。鄭和如果願意,還可以並且確實打敗了至少一名錫蘭統治者,但他的航行是罕見的國家驅動的海上項目,未來幾個世紀中國大部分海外貿易都是非官方的。
鄰國的麻煩
中國一直注重保持鄰國的安定,這也是它現今謹慎處理北韓問題的原因。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與鄰國間存在問題。
事實上,歷史顯示中國曾有過比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更糟糕的鄰居。金正恩近日突然訪問北京,這是他自2011年執政以來第一次已知海外訪問。

1127年宋朝時,一名叫李清照的女子逃離了開封的家,因為她的國家被襲擊了。李清照是中國最出色的詞人之一,作品也廣為人知,所以我們知道她的故事。
北方的女真族與宋朝皇帝保持了一段長時期不穩定的結盟後,女真族闖入了中國。中國的文化精英不得不在城市被燒燬時四處逃亡。
李清照看見她珍愛的藝術藏品散落在多個城市。她那個朝代的命運是一個實例,安撫鄰國可能只能有這麼長時間的效果。
一段時間內,金朝統治著中國北部地區,宋朝則在南方建立了新的南宋王朝。但最終,金朝和南宋都被蒙古人征服。

地圖上的變化線顯示,中國的定義隨著時間有所改變。中國的文化與語言、歷史及儒家思想等道德體系有關。
然而,包括滿洲人和北方蒙古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卻多次佔據了中國的王位,用同樣的思想和原則來進行統治。 (相關報導: 暗諷習近平有如「客車司機連續疲勞駕駛」中國最大問答平台「知乎」app慘遭下架 | 更多文章 )
訊息流
現今中國網路審查政治敏感訊息,那些大聲說出自己政治觀點但在當局眼中這些觀點有問題的人,可能會被捕甚至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