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國際資本炒作,英國住房危機難解

倫敦東區豪華大樓的興建不斷 (白曉紅 攝)

「住房危機是對英國經濟最大的威脅,」這句話不僅僅是左翼人士在說的。最近,英國銀行總裁Mark Carney就這麼警告大家。他認為,住房危機直接影響了就業和生產力,對經濟發展不利。「暴風雨就要來臨了,行動的時刻到了,」他這麼說。

社會住宅的嚴重短缺,加上私人住宅的房價高漲(高漲的速度是工資成長的六倍),造成了這種現象:對許多年輕人來說,能找到住房的地方(居住條件差的廉價住宅區),找不到工作。而在中等房價地區,可能找到工作的地方,卻找不到(付得起的)住房。有人想怪罪人口增加:「英國太擠了」,他們這麼說。其實,英國一點也不擠。據全國住房聯盟表示,在這個國家,只有百分之九的土地是被使用的土地,它地大的很。而人們何以會到了無地可住的地步?

倫敦的新興大廈發展計劃(Nine Elms  (Nine Elms 提供)
倫敦的新興大廈發展計劃(Nine Elms (Nine Elms 提供)

住房面臨嚴重危機,其實是政策缺失導致。這就是為什麼最近當選的市長Sadiq Khan做出建蓋社會住宅的承諾,工黨財政大臣John McDonnell也在該黨的經濟事務大會中推出了工黨未來若執政的一大政策:地方政府將有權力限制高漲的私人房租,並將每年建蓋十萬個社會住宅。工黨主席Jeremy Corbyn更表示,要解決住房危機,政府的介入和管制是必要的。

開發商的炒作眾所週知,其中,外資的炒作十分顯眼,不是因為外資是房價高漲的唯一緣由,而是因為它投資的房產都是倫敦最顯眼的建築和上億的開發計劃。情況嚴重到市長Sadiq Khan提議要讓倫敦居民有購買新房的優先權。「我們不能讓倫敦成為洗錢的國際首都,」他表示。如果這項提議成為事實,日後開發商若要取得房地興建計劃的許可,將必須在倫敦先作廣告六個月。

隨著國際投資在英漸成趨勢,倫敦成為許多國際資本家的理想投資地。史密斯機構(公共政策研究機構)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名為‘被販賣的英國’(Britain for sale),其中指出,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將會使英國各城市過度受制於國際市場的波動。該報告表示:「外資的所有權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僅是公司/股票所有權,也是策略資產的所有權。這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重要資產的外資所有權,是政府私有化政策(以及緊縮政策)的結果...」

該報告也指出:「國際投資也有空間上的後果,比如倫敦的住房問題。倫敦越來越多的新興住房是國際投資者所有。[當局]很有必要管制這類的投資,比如徵收房產投資稅﹖」

倫敦東部的Hertsmere House新興大廈發展計劃 (www.constructionenquirer.com提供)
倫敦東部的Hertsmere House新興大廈發展計劃 (www.constructionenquirer.com提供)

的確,倫敦各處高高聳起的華夏大樓,許多是被國際資本家為投資的目的購走,那些大樓很多一年半載都是空著的。它們成為倫敦住房問題的一大象徵:倫敦居民和許多青年買不起或租不起房,眼睜掙地看著這些高樓大廈在自己社區裡興建起來,加速炒作房價。 (相關報導: 新政府8年20萬戶社會住宅 花敬群:租金優惠一定有感 更多文章

聖喬治塔(St George Wharf Tower)就是問題的典型。它是倫敦最高的住宅,也是倫敦第八名最高建築物。它是聖喬治塔開發計劃的一部分。而這高聳在倫敦市中心的五十層的高級住宅,確是與倫敦人的居住生活完全隔離的國際投資地點。據<衛報>調查顯示,聖喬治塔這棟大廈裡三分之二的豪華公寓都是國際投資者所有。據該報導,聖喬治塔的一百三十位國際買主之中,一位是俄羅斯的億萬富豪,還有一位奈及利亞銀行的前主席,一位是吉及斯坦的伏特加富商,還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印度,瑞士各國富商。這些國際資本家在聖喬治塔的購房,據《衛報》調查發現,其中有四分之一是由離岸公司經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