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名詞是「協和效應」(Concorde effect)或稱「協和謬誤」(Concorde fallacy)。協和式客機開始研發時,曾受眾人期待、認為是夢幻超音速客機,但在開發的階段就發現,不管怎麼評估,都無法平衡損益。
協和式客機需要較長的跑道,只能在有限的機場起降,所以可以飛航的航線也很有限。不過,航空公司基於已投資巨額經費開發,所以不能收手的理由,只好繼續研發計畫,並於1969年開始營運。
然而,損益始終無法平衡、持續虧損,到了2003年,協和式客機便結束了飛行。其實只要在開發階段中止,就不會造成更大的虧損,但航空公司認為,已砸下這麼多金錢和時間,要是中止計畫,一切就白費了,換個說法,就是無法認賠服輸。
協和效應經常發生在商界或公共工程的建設上。例如,企業參與開發新事業,結果進行到一半發現預算不夠,卻樂觀的觀望並繼續投資,認為「在此時收手會損失所有資金,再堅持一下,情況可能會好轉。」最後卻可能造成龐大的虧損。
此外,公共工程中也常見這樣的案例,經費已超出原先的預算,明知繼續施工也無法回本,卻仍執意興建,最後累積了高額的負債。只要半途停止工程,就能限縮目前的虧損,不讓虧損再擴大,卻往往騎虎難下。
不願也不能承認事實,只好扭曲自己的認知
協和效應與「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也有關係。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利昂‧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所提出的觀點。
以受騙上當的例子來思考的話,很容易就能明白,以下介紹遇到詐騙的例子。
假設有人邀你投資,告訴你可以一本萬利。身邊的人卻紛紛相勸「你上當了」、「你被騙了」,但本人拚命否定說絕無此事。因為要是承認被騙,等於承認自己是笨蛋。為了相信自己不是笨蛋、我沒有吃虧,只好正當化自己的行為。
認知失調是指,覺得會大賺一票的認知,和這件事是騙人的認知,兩者不協調。抑或認為自己是投資眼光精準的人,和自己是會上當的人的認知,出現了不協調的情況。因為不協調,所以令人感到非常不安且不悅。為了消除這種不悅的感受,便不願面對事實的真相,而是扭曲認知來配合自己。
當事人會以「剛開始會虧本,但一定能賺錢」、「對方看起來很親切,不可能會騙人」等理由,繼續正當化自己的行為。
例如,遇到騙婚的情形,被害人會因認知失調,往往會不斷的借錢給對方。對方說「我們結婚後一起開一家店吧」,就借他100萬日圓。對方又說「還缺一點,再借我20萬日圓」,於是又借錢給他。雖然腦海裡也曾閃過不安的念頭,認為自己是不是被騙了,但為了排解不安,乾脆一頭栽進去。
最後對方說:「對不起,希望你再借我30萬日圓,因為沒有這筆錢,就開不了店,之前投入的成本也全都白費了。」結果又再度借錢給對方。 (相關報導: 怕丈夫記憶衰退,調皮妻子病逝前規劃1場「惡作劇」!浪漫結局暖哭網友,揭開幸福的真相 | 更多文章 )
被害人因為想要相信自己沒有受騙、不會吃虧,結果越借越多。這麼一來,就算身邊的人相勸「你被騙了」也充耳不聞,只是一心覺得對方不會騙人,還傻傻認定結婚後,只要店的營運上軌道,馬上就會還我錢。更極端的情形是,被害人甚至會認為,大家都在忌妒自己要結婚了(如同受狂熱邪教蠱惑的信徒,會認為別人都在忌妒自己加入幸福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