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有種人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們叫「性單戀」

性單戀者,當他們有好感的人也對他們表達出好感時,他們就會覺得哪裡不對。(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們會渴望幸福的愛情,也會對中意的人心生好感,當時機合適時,他們甚至會去追求對方。

但,只要對方對他們表達出同樣的喜愛,他們就彷彿被觸碰到了什麼開關,一下就不再像之前喜歡那個人了。

或者說,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性單戀」是什麼

lithromantic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

有人認為,lithromantic 是一種新的性取向,即「性單戀」

與其說這是一種性取向,不如說這是一種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即迴避的態度。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性單戀者: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平時生活中,性單戀者遇到對自己慇勤的人就會拚命想迴避,但他們又不是討厭別人,他們會有談得來的同性和異性朋友。

性單戀者會他人產生好感,但只要對方表現出想進一步發展的意思或者對我有好感,性單戀者就會立刻感到反感,嚴重的時候,還會有噁心的感覺。

(圖/簡單心理提供)
 

正因為這種原因,他們無法進入一段真正的戀愛關係。能讓他們持久地喜歡的,永遠是那些明確或暗中表示過「我永遠不會和你在一起的人」。

但奇怪的是,他們在意識層面並不自卑,不覺得是自己配不上對方,或是對方配不上自己,他們只是,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

lithromantic的人,永遠被自己囚禁在「單相思」的角色裡。

“You are a lover, not a lovee.”

他們只能是給出愛的人,但卻無法被人愛。

(圖/簡單心理提供)
 

「單戀取向」的成因

導致單戀取向者拒絶愛、厭惡愛的背後,其實是他們覺得自己不該,或無法得到他人的愛。

自身的不認同,導致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所以,當他們有好感的人也對他們表達出好感時,他們就會覺得哪裡不對:

那麼美好的你,怎麼可以來愛我這樣的人呢?

於是,他們漸漸成為了永恆的「單戀者」,總是迴避和厭惡他人對自己的好感和愛,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接納別人的愛。

(圖/簡單心理提供)
 

其實這種對自身不認同的背後,可能隱藏的真正原因是,單戀取向者具有迴避型的依戀模式。

在6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John Bowlby通過實驗,將依戀模式分為了三類:

1.安全型依戀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

2.焦慮型依戀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3.迴避型依戀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其中,迴避型依戀模式的幼兒對母親的存在、離開、返回都十分的漠然。

這是因為,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受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通過迴避性的行為來掩飾壓抑自己的需求。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在幼兒長大後,這種已經習慣化的迴避和壓抑依舊存在於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從「不接受母親的愛」,變成「不接受他人的愛」。

研究表明,相比於安全型依戀者,具有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更少擁有親密關係,並且很少對其他人表露、坦白自己。他們總是儘量拉遠自己和他人的距離,不願意與別人親近。

他們會主動地「限制」和「壓制」自己與他人的親密。所以,當他人表達了對自己的喜愛時,他們會排斥,會感到厭惡。 (相關報導: 你喜歡他,他回應你,但你們沒在一起…只搞曖昧不給承諾的人,心底藏了2道陰影 更多文章

其實,「性單戀者」內心深處需求著愛,他們只是無法建立起將愛輸送進心裡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