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的活動範圍就是醫院旁的賣場!」醫師是一份好工作嗎?資深醫師揭4大必經血淚之路…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放榜,許多人夢寐以求唸醫科、當醫生,事實上充滿了辛酸血淚。(圖/Oricon News(オリコンニュース)@facebook)

傳統上,在台灣、日本、韓國和歐美,醫生都是一個普遍受到尊敬的專業,擁有較一般行業平均高出不少的報酬與社會地位,也是大眾所嚮往的職業。這個現象從日本、韓國與美國的醫療影集多少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在這些國家,要進入醫學院就讀都是相當競爭的過程,學業成績的優異條件自然不在話下。相對來說,在中國,醫生受尊敬程度與社會地位就沒有那麼高,中國醫科大多為大學五年制,要進入的門檻也比較低。

不過曾有媒體報導有一位在台灣教英語的美國人畢靜翰(John Barthelette),在臉書貼文表示,他和醫生朋友談到在台灣當醫生的處境,才知道台灣醫生的收入超低,而且被告的風險超高。如果是他,寧可去澳洲度假打工,都比在台灣當醫生來得好。

我並非醫生,但接觸醫院行政工作超過20年,認識不少醫生朋友,看過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加上自己的觀察,想跟年輕學子與一般民眾分享我對醫生這個專業的了解,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大家平常可能沒注意到的觀點做為參考。

1. 醫生是高壓緊張的工作

就我從旁觀察,醫生這個行業,特別是在醫院從事臨床診療的醫師,是相當高壓的工作。首先,臨床醫師的心情幾乎懸在病人身上,每天隨著病人的病情起伏而高高低低,緊張的程度絕對超過股票投資人在股市震盪時的感受。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曾說:「我年輕的時候選擇讀醫學院,以為醫師是自由業,後來才知道醫師是最不自由的行業。」

即使是資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在面對即將進行的困難手術時,也會輾轉難眠;如果手術過程不太順利,醫師的情緒是很難熬的;即使手術順利完成,心情也不會馬上放鬆,經常還是要惦念病人的後續照護與復原。我認識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好幾次開完刀後都直接留在加護病房整夜看顧術後病人。

再者,醫療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專業,因為牽涉到病人的生命與健康,醫生不能容許自己在診療上有任何的失誤,這種高度的自我專業要求也是醫師壓力的來源。

為了往期許的醫療品質與境界精進,醫師社群長久以來很重視同儕的共同檢討與彼此評論,希望透過同儕間「用愛心說誠實話」,指出做得不夠理想的地方,互相學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不斷提升醫療品質。

因此醫師團體經常辦研討會,病例討論會,死亡與併發症病例討論會(Mortality &Morbidity Conference,醫界簡稱為M&M),就死亡案例與特殊臨床案例進行深入檢討。面對主管、前輩與同儕的質疑、評論或指正,對參與診療的醫師當事人來說,心理壓力必定不小。

2. 面對緊張與不確定,神經要隨時繃緊

醫師要面對的壓力,主要還是來自於病情與醫療的不確定性。因為病人什麼時候要緊急就醫無法預測,病情何時會突然惡化也沒有人知道,因此醫師幾乎是隨時待命,以盡快回應病人的臨床需要,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是常態。 (相關報導: 換工作「騎驢找馬」是大忌?台灣中年人的求職遭遇,名作家感嘆:一定要在最有身價時求職 更多文章

在還沒有手機的年代,臨床醫師早就必須隨身攜帶無線呼叫器,以便隨call隨到,不分日夜。門諾醫院有位腎臟科醫師告訴我們,他除非是請假到外地,否則在花蓮的活動範圍是最北到「家樂福」,最南到「愛買」,確保一接到醫院的呼叫,在10分鐘內就可以趕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