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大人物購屋狂想曲

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右)、內政部長林右昌(左)。(資料照,民進黨提供)

大人物是指社會中有地位與有名望的人,他們的行為舉止是社會的標桿,他們對任何事情的判斷與說法具有一言九鼎的分量,故大人物宜多行善而少言,一如九五之尊的領導人及其君側而自詡為大人物的官員們。

2023年5月,正積極追求國家大位的賴副總統兼民進黨主席在政治大學的座談會提出「台灣房價在降」的說法;爾後,內政部林部長順其長官之意旨,解釋說明年輕人不是真的買不起房,而是沒有規劃的迎合之言,認為青年買房要自己規劃,青年買不買得起房,要看買在哪裡,並歡迎大家來嘉義買房。勞動部李次長曲意承歡,更是打蛇隨棍上,進一步坦言青年及中壯年均無力購屋,間接說明政府房市政策失當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並認為青年買房當然要自己規劃…等。大哉,斯言也,大人物對房市購屋的真知見解真的如暮鼓晨鐘,令人拍案叫絶…,

事實上,國內房市在政府連續打房,央行連續調高利率,以及平均地權條例三讀通過並執行之後,國內的房市確實受到極大的衝擊,部分地區的房價確實亦呈下降之走勢,唯房價並非整體下降,而是部分地區的個案降價求售,且過去三年來(2020-2022),台灣地區的房價漲幅超過一倍者多所常見,房價的向下調整尚無法引起人民的注意,唯青年人規劃買房者眾,卻因財務狀況不佳而無法進駐者多所常見,當人民為房價高漲所苦並買不起房之際,大人物卻建議青年宜前往嘉義縣市購屋,官員所言其實大為不妥,或可能僅是呈口舌之快的風涼話,主要因現實與大人物的一言九鼎之說法差距甚大,且大人物的清談之言,如「買不起屋,何不到嘉義」,其與「沒有飯吃,何不食肉糜?」何異?

為瞭解大人物的房市狂想曲,本文試從影響房市的重要經濟指標之變化情形、大人物對房市的不甚瞭解卻輕言談升斗小民的購屋之道,來分析大人物不解民間疾苦,因而清談國內房市的變化情形。

影響房市的重要經濟指標

一般而言,房地產是一個含括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各產業別的行業,因此,影響房地產價量變化的因素很多,茲舉其較重要者說明如下述。

1.經濟成長率

經濟成長的主要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革新等潛在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需求面的消費、投資、輸出等有效需求之擴大,二者相互配合而增大經濟規模的一種狀態,一般是以經濟成長率(Economic Growth Rate)來表示。最近三年中,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由2021年的6.53%,下降為2022年的2.45%,再下降至2023年的2.12%(估計值),而經濟成長率的下降隱喻總體經濟情況的不佳,對房地產的發展相對不利。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房價戰爭─打房能說不能做,護盤能做不能說 更多文章

2.每人GDP

國民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重要總經數據,其數值變化可以估計並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而每人GDP或人均GDP是指GDP總額除以國內人口數後算出來的平均值,可用來衡量一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整體經濟發展程度,數字愈高,代表該國人民產值與消費水準就愈高。根據維基百科的統計資料,目前全球人均GDP第一名國家是盧森堡,達131,782美元;另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2年,台灣的人均GDP為3.6萬美元,其是自2003年被南韓超越後首次逆轉,全球排名26。唯台灣2022年的每人GDP呈下降走勢,跌幅為-0.75%,2023年的每人GDP值亦比2021年為低,而每人GDP的走低對國內的房市發展亦相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