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長久以來都被很多太平洋國家看作是「大哥」,但是其近年的取態一直令這個「大家庭」四分五裂。這正是該國新一屆政府想要改變的一點。
「你聲稱太平洋諸島是你的兄弟姐妹,卻在你的兄弟姐妹有麻煩的時候視而不見,」雪梨一座教堂的澳籍東加裔負責人陶莫佩(Alimoni Taumoepeau)說。
有人說,這當中最顯著的例證,就是往屆澳洲政府對於氣候變遷應對行動的不情願。
「它對太平洋島國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危機——而是一個緊急狀況,」陶莫佩牧師說。他形容他的祖國是一個正在下沉的天堂島嶼。
在太平洋各地,海平面上升、氣旋、風暴潮乃至乾旱,都正在令日常生活「非常艱難」。
吐瓦魯前總理索波阿加(Enele Sopoaga)曾在2019年評價當時的莫里森政府,指太平洋諸國基本上是被告知「拿錢……然後閉嘴,不談氣候變遷」。
那是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的澳洲新政府所希望摒棄的思維模式。事實上,這一屆政府已經宣佈澳洲在太平洋事務處理上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很多事情都取決於澳洲在這個地區的外交關係穩固程度。它的很多鄰國都位於太平洋,而澳洲要依賴它們來抵禦中國的影響,而後者被它視為國家與地區安全的巨大威脅。

彌補氣候危機「錯失的十年」
儘管澳洲的外交關係保持著良好運轉,但是一些分析人士稱,該國的形象卻已經因為其在氣候變遷上的立場而嚴重受損。歷史學家、作家奧布萊恩(Patricia O'Brien)指,好幾個國家領袖都就這一問題,對前一屆澳洲政府「大加鞭撻」。
她還指出,新上任的自由黨領袖達頓(Peter Dutton)曾被鏡頭捕捉到拿海平面上升對太平洋島國的影響來開玩笑,而當時的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還在他旁邊一起笑。「太平洋各國都沒有忘記那件事,」奧布萊恩博士說。
2019年,斐濟總理拜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曾經炮轟時任總理莫里森,指其「非常有冒犯性和高姿態」,並在上月再度指責他稱斐濟是澳洲在太平洋的「後院」。
「斐濟不是任何人的後院——我們是太平洋大家庭的一分子,」他說。
但是奧布萊恩表示,隨著工黨當選執政,並承諾通過更快地減排來「彌補」在氣候應對行動上「錯失的十年」,澳洲在區域關係中最關鍵的壓力已經消失了。
新任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表示,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她對揮之不去的殖民者心態有「個人的體會」,並承諾會帶著更多的尊重與太平洋各國對話。
她還宣佈,新政府將對真實存在的氣候變遷應對「更投入」。「我明白,在過去的政府治下,澳洲忽視了自身應對氣候變遷的義務,漠視了我們太平洋大家庭對行動的呼聲,」黃英賢上周在斐濟演講時這樣表示。
黃英賢宣佈,澳洲將設立「澳太氣候基礎設施伙伴關係(Australia-Pacific Climate Infrastructure Partnership),以支持在太平洋諸國和東帝汶與氣候相關的基礎建設和能源計畫」。
對華措辭將趨緩和?
在太平洋諸國的首要關注事務上展現出進展的同時,澳洲也希望能夠說服這些國家,反過來幫助澳洲應對它的關注點:中國。
上周較早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這個地區開展了自己的馬拉松式訪問。
澳洲隨即也展開了對應的訪問行程,派出黃英賢前往斐濟,加強與「太平洋大家庭」的聯繫,當時她剛剛上任幾天。

此次出訪正值中國在今年較早前與所羅門群島簽署一份廣泛的安全協定之際,引發外界對中國於該地區加強影響力並可能建立軍事基地的恐懼。
北京向太平洋各國提供快速援助或借貸,以及警務支援等支持,但是當中很多被批評是「債務陷阱」。
艾班尼斯政府表示,這一狀況是其前任在太平洋「掉球」失誤的明證,給北京打開了大門,來威脅澳洲的國家安全。
但是,莫里森為其政府的做法辯護稱,他們不可能「大步流星地到太平洋各國領導人面前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
政治分析家里赫爾(Richard Herr)博士表示,這是事實,但是上屆政府關於中國在該地區事務的說法,很可能不利於其實現目標。
莫里森曾經指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基地對澳洲來說是「紅線」,之後國防部長達頓又說,澳洲要凖備好開戰。赫爾表示,這些措辭令澳洲顯得「過度敏感」和「反應被動」。
他說,澳洲將不得不接受,北京無可避免要在太平洋扮演某種角色,而新政府將需要令自己變成更具吸引力的伙伴。「我們做什麼都不可能將中國排擠出這個地區。」
這不現實,因為太平洋各國也會從其他國家接受援助,並尋求建立它們自己的友好關係。
通過移民加強聯繫
但是,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太平洋研究院的聯合主任卡特(George Carter)博士表示,新政府要更好地加強與太平洋各國的聯繫,最可見的方式就是改變移民政策。
澳洲已經承諾嚴厲打擊對該國季節性工人計劃(seasonal worker programme)的濫用,轉而讓持有較長期簽證的太平洋各國勞工攜同家人進入澳洲,以及每年向太平洋島國公民提供3000個永久居留簽證。
卡特表示,這將令他們的家人獲得工作和教育的機會,他們當中很多人會匯款回自己的祖國,從而刺激他們國家的經濟。
澳洲國內的太平洋島國社群擴大,是一件互利的事情——它能加強澳洲與這一地區的聯繫,而且是中國至目前為止無法與之競爭的方面。
「一些島國與澳洲之間的聯繫,已經比和中國強大得多……(但是)要打開准許移民進入之門,這將是非常受歡迎的政策。」
澳洲還作了很多其他承諾——包括在未來四年額外增加5億澳元(新台幣109億元)援助,重振地區廣播,還有一所由澳洲運營的新防務學校,為太平洋軍隊提供訓練。
延續,而非改變
但是,專家表示,這個承諾下的新時代,總體上並不如黃英賢所表達的那樣劇烈改變。澳洲前高級外交官巴特利(James Batley)指,澳洲與太平洋各國的關係仍然牢固。
前任政府的援助和發展計畫收效不俗,其在全球大流行疫情期間的支援也是——無論是財政援助還是像防護服和疫苗等關鍵用品供給都是。
「將會有很多的延續性。澳洲在處理這一地區事務的政策上,也有很多必不可少的兩黨合作,」巴特利說。
但是,陶莫佩牧師表示,即使是一個細小改變的承諾,也足夠給太平洋島國社群打開「希望之窗」,無論是在該地區內還是在澳洲本土。

「大哥有時候就是這樣——不是和太平洋各國對話,而是他們說,太平洋各國聽。但是(這個新政府)願意合作,所以我們非常期待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