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去年通過的「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將於今年七月一日上路,但對教育界所形成的巨大效應已逐漸浮現。
以公立學校現職教師而言,年金改革最大的影響,在於退休所得替代率的調降,以及起支年齡的提高。新的條例規定,公立學校教職員年資滿15年者,退休第一年為本俸兩倍45%,分十年逐漸降至30%;年資滿35年者,所得替代率最高75%,分十年降至60%。
未來月退金起支年齡,中小學教師、校長,滿58歲才可起支退休,其餘教職員的起支年齡,將在2032年達65歲;至於退休金的採計基準,則由最後在職一個月,改為最後15年平均俸額。
這種「多繳、少領、延後退」的年金改革新案,將改革的負擔與壓力,全部都轉嫁於教師身上,造成教育界的莫大衝擊。
首先,年金改革所造成的最大效應是延後退休。年金改革前,教職員平均退休年齡為53.79歲。年改後,由於退休金銳減,從經濟保障與安全的觀點,必然會讓教師想延後退休。不但58歲不會退,還會撐到65歲。如今,原本提出申請退休的中小學老師已紛紛「抽單」,有些縣市抽單比率且高達五成。
年金改革不但打亂教師原本的生涯規劃,大批教師延退,新的老師進不來的情況下,教育活水將被阻斷十幾年,形成人才的斷層。未來的多數國小老師,可能跟家長相差 15~20 歲,跟孩子差 40~50 歲,是否造成世代溝通的問題,也會令人擔心。
其次,教學現場也可能因年改的關係,讓原本低迷的士氣雪上加霜。「熱血」老師不再「熱血」,「非分內」工作不想再做,學生受教品質將受到影響。
現在的校園,彌漫一股詭異的氣氛。大家不說,但大家心裡明白。以前,許多認真老師會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學校,因為知道自己日後可以安穩退休,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如今,很多老師只想「做好做滿」,多餘的事不願再做;以前很多老師下班,還會留下來幫孩子輔導課業、指導學生參加各項技能或競賽。現在下班時間一到,馬上走人。常聽到他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何必呢?」
年金改革也會降低臺灣教師的職業聲望,直接影響到社會對教師工作、地位的評價,以及教師對本身工作的認同,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的教育品質。1960年代以前,臺灣教師是屬於「清高」的職業,收入不高,但頗受社會的尊重;1980年代以後,則進入待遇提升、地位下降的階段。未來,教師的行業則將進入「冰河期」,相對以前,不但待遇降低、聲望也日漸下降。
依全球教師薪資調查顯示,臺灣公教人員並非「肥貓」。鄰近國家新加坡教師年薪45,755美元,韓國43,874美元。香港公立中小學,即使新進助理教師最低月薪都將近臺幣八萬元。相較之下,臺灣教師的薪水並不高。年金改革刪減了教師的待遇,也降低社會對教師這個行業的評價。如果,大家認為教師已經不是一項好的職業時,將阻斷年輕世代想成為教師的志向,影響人才的培育。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蔡英文的正義分敵我,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正常? | 更多文章 )

這次改革受傷最重的是公立大學教授。大學教師之薪資結構與其他公教人員薪資結構大不相同,本俸與加給比例也不一樣。大學教師之本俸僅為薪資之50%以下,其他公教人員本俸大多為薪資之70%或以上,但目前規劃之退休方案,均以「本俸乘以2」為基準,計算所得替代率,且依任職年資不同,逐年調降至「本俸乘以2」之60%(年資35年者) 與45%(年資25年者),至於年資15年者僅剩30%,對大學教師極為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