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黨綁架了國,愛國綁架了民族主義

香港保釣人士日本領事館附近的交易廣場,焚燒軍國主義太陽旗抗議。

對民主派來說,紀念六四、支援中國的民主運動,是很「愛國」了。但這樣「愛國」,中共是不算數的,反而把支聯會說成是「反中亂港」組織。

失敗者回憶錄145: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九七主權轉移前大半年,已經沉寂了二十多年的保釣運動突然間又再冒起。與1970年底由北美台灣留學生發動的保釣大不同,這次主要是香港民主派作主力,台灣的民間也有些配合,海外的響應就不多。

1996年香港發動的保釣運動,以兩次租船出海前往釣魚台,最具象徵意義。而我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不久就認識的陳毓祥,在第一次出海到了釣魚台海域時,下海「宣示主權」遇溺而死,成為保釣運動唯一的「英雄」,也是唯一的悲劇。

我認識陳毓祥時,他是關心社會的學生領袖,香港大學的學生會會長,是號稱「國粹派」的親中學生的主力。常與我這個左派刊物總編聯絡,邀約我去演講座談。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香港電台,擔任時評節目的主持。打響了知名度之後,他辭職選立法局議員。因被揭發他當年的親中立場,在香港社會仍然瀰漫抗中意識之下,他參選落敗。1995年獲中共委任為香港地區事務顧問。

1996年的保釣,因日本右翼組織到釣魚台豎立燈塔一事而激發。但深層的原因,是面對即將來臨的主權轉移,香港許多政商人士都紛紛「忽然愛國」。從政的民主派想藉保釣表達「愛國情懷」。親中派在這個「愛國」比賽中也不甘落後。於是保釣就分成兩派,爭相以「反日」、「仇日」來表達。

對民主派來說,紀念六四、支援中國的民主運動,是很「愛國」了。但這樣「愛國」,中共是不算數的,反而把支聯會說成是「反中亂港」組織。

華東水災,香港民眾慷慨解囊,向「祖國同胞」伸出援手,這是「愛國」了吧?但在中共眼中,也不算數,因為掌權者真正關心的不是受災的人民,而是權力,對香港來說,就是九七後的權力。

那時候,中共在香港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推倒1995年根據彭定康方案選出的立法局,而要成立沒有法律依據、由中共操控的臨時立法會。香港的民意普遍認為這是開民主倒車,民主派趨向予以杯葛。中共就以是否接受臨立會,作為是否「愛國」的準則。因此,愛國必須愛黨、必須擁護黨的政策,這就是唯一指標。

鄧小平在講「愛國者為治港主體」時,提出的「愛國」標準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地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

「擁護祖國行使主權」應該也包含對「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釣魚台行使主權吧!因此保釣的主力就是當時民主派的最大黨民主黨。

但第一次搶先租船出海到釣魚台、以陳毓祥為首的親中人士,是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據聞在日艦包圍下,無法靠岸,決定在釣魚台海域跳進海裡「宣示主權」的是陳毓祥。他和另一人遇溺後還是日本海上保安廳派直升機把他們救起。但他已經返魂無術了。運返香港後,親中派以「保釣英雄」的名義予以厚葬,靈柩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在專權政治的宗主國下,好人也會變壞 更多文章

1996年9月22日,陳毓祥在名為「保釣號」的貨船出發去釣魚台「宣示主權」,誰料遇溺身亡,一去不返。(作者提供)
1996年9月22日,陳毓祥在名為「保釣號」的貨船出發去釣魚台「宣示主權」,誰料遇溺身亡,一去不返。(作者提供)

第二次租船出海,就由民主黨立法局議員何俊仁和曾健成擔任正副總指揮,另兩位立法局議員司徒華和劉千石隨隊出發。配合台灣的保釣,這次終於在釣魚台登陸,分別插上海峽兩岸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