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的老闆只有一個,就是讀者,廣告客戶不是我們的老闆,政商巨頭當然也不是。
失敗者回憶錄131: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989年六四後,我交了不少新朋友,來往較多的是黃永玉和黎智英。他二人與我都是鼠年出生的,屬同一生肖,黃永玉比我大一輪,我又比黎智英大一輪。有一次,我們三人同黃子華一起用餐,黃子華也屬鼠,又比黎智英小一輪。那次是唯一一次四鼠同席。現在想來,我們四鼠有同一個特點,就是對自己信念的堅執,而且都從事文化工作,儘管是不同行業。
大約是2001年吧,黎智英在香港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取得空前的成功,在這基礎上,他把傳媒帝國擴展到台灣,先後在台灣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壹週刊》每週四出版,但週三已有人拿到,許多電子媒體都盯住這一期《壹》仔揭什麼密,爆誰的料,即去追踪跟進。《壹週刊》的話題,就是那個星期電視跟進的話題。
《壹週刊》在台初創期間,我因有事到台北,有暇就去找黎智英聊聊。因黎有訪客,在壹傳媒大樓我正好遇到一位在《中國時報》「開卷」版任編輯的朋友,得知她已經轉來《壹》仔上班了。對於這個原來專注書評界的人士轉來被批評為以狗仔隊扒糞為職志的刊物,我有點意外。她告訴我她和許多同事轉來壹傳媒的原因,是他們都收集到不少政商和娛樂界名人見不得人的資料,有些甚至涉及公眾利益,但在原來任職的報紙都不能夠「爆」,因為老闆與這些人有交情。
有娛樂版記者甚至憤而請編輯索性開一張什麼人可以爆的名單出來,結果還真的給了他一份這樣的名單。台灣《壹週刊》出版後,就完全沒有這一套,任何名人的所有見不得人的事都可以爆,而且報刊鼓勵你爆,讓記者大展身手。她也是因為這裡可以無顧忌地寫新聞才轉過來的。我問她,《壹》仔的爆料有沒有查證呢?她說,查證比她原來任職的一本正經的報紙還要嚴格,通常要三次查證才刊出。我說《壹週刊》看來廣告量不多,可以維持嗎?她說,台灣的慣例,是要給負責發廣告的人一些回扣,但黎智英下令不能私下給回扣,要給折扣就光明正大地直接給廣告公司。因此廣告量不多。不過老闆叫他們不用擔心,說錢不是問題。
後來我跟黎智英見面時,提到這件事,我說,為爭取廣告就不能變通一下嗎?他說,我們不斷揭發政商界的枱底交易,如果我們自己也枱底交易,怎麼說得過去?只要我們銷路上升,跑廣告的又專業,就不怕沒有廣告。他接著說,報刊的老闆只有一個,就是讀者,廣告客戶不是我們的老闆,政商巨頭當然也不是。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堅守新聞自由陣地,婉拒參選立法局
|
更多文章
)
一切以讀者的利益為第一優先,正如商人一切以顧客利益為第一優先,廣告客戶、政治名人的利益和交情都不在他考慮之內,這是黎智英作為商人辦報的主要堅持。記得有一次在他家作客,那時香港《壹週刊》創刊不久,他還是服裝品牌佐丹奴的老闆。有一個財經界的朋友打電話給他,說知道《壹》仔兩天後會爆某商界名人與某紅星在新加坡酒店私會之事,說某名人不是好惹的,你有老婆孩子,還是小心點好。黎智英一聽之下立刻爆粗說,「我有老婆孩子,他就沒有嗎?你威脅我,我怎麼向爆料的同事交待?這個料,我是爆定了。」講完掛電話,仍然怒氣未息。又有一次,他做服裝品牌時的一個合作夥伴兼老友,此時是中共政協常委,因《壹》仔次日會出一篇關於他的較負面的報導,要求黎智英念在幾十年老朋友份上,把這篇稿撤回。黎回答說,可以,不過你要先把《壹週刊》買下來。你出個價吧。你買下來你要怎樣都可以了。還在我手上我就沒辦法叫手下撤回。這個回答當然就讓數十年的交情都斷了。
1990年創辦《壹週刊》時期的黎智英。(作者提供)
黎智英辦傳媒,屬商人辦報,與文人辦報不同的是,他沒有文人那種崖岸自高的作態。比如他的報刊介紹旅館、食肆,會把地址、電話都列出來,不會認為這是為商店做免費廣告,便宜了他們,而是覺得這是讀者需要的資訊。在他的一刊一報最受讀者歡迎時,台灣著名文化人林懷民有一個對《聯合報》的談話,其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形容說:你們報紙都穿西裝,蘋果是不穿西裝的。意思是黎智英辦報最接地氣。
在商人辦報中,黎智英又不同於一般商人。一般商人除了辦報之外還會從事其他商業活動。鑑於對其他商業的影響,他往往不能不考慮處理好同其他政商人士的關係。但黎智英不理這一套,因為一篇文章大罵李鵬,導致他的服裝品牌在大陸被封殺,他就把佐丹奴的所有股份都賣掉,專注於傳媒事業。因此,他是商人辦報中唯一只做傳媒這行的商人。沒有了自己其他生意的考慮,不須顧忌政商關係,他於是可以在傳媒站得挺站得硬。
「直」是他性格的強項,但剛則易脆,直則易折。堅持己見也要容納異見,而這是他的弱項。下篇再談。(上,待續)
失敗者回憶錄132: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忘記哪一年,發生過一件奇妙的事。黎智英有一天走來我房間,帶著有點懾懦的聲音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
我寫黎智英,因為他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冒起並主導媒體走向的人物。我同他交往數十年,講些我見到和想到關於他的事實,人人都有優缺點,我只是就事論事,褒貶都不受他現在遭遇的影響。
與黎智英在六四後認識。我到過他在新界青山公路上像小公園般的大宅,他在那裡養了一隻大黑熊,還有孔雀和其他動物。後來黑熊被漁農處派人來領走了。
常見到他是黃永玉在港島半山的家中。我們三人中,只有黎智英對九七後的言論市場具信心。於是1990年創辦《壹週刊》,但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服裝品牌佐丹奴上。直到1994年他在《壹週刊》罵李鵬「王八蛋」,使佐丹奴在大陸的業務被封殺,他遂把佐丹奴股份全部賣掉,退出服裝市場,專注傳媒事業。
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剛面世就一紙風行,大放異彩,讓當時已經在下滑中的紙媒備受衝擊,好幾家報紙支撐不住而停辦。我在那一年年底開始在《蘋果》寫專欄。
1998年《九十年代》因種種原因休刊。黎智英說壹傳媒正在將軍澳建大樓,他可以留一個房間給我,在那裡寫作和用圖書館等設施。於是,《九十年代》結束後,我就每週去那裡幾天,寫作,和《蘋果》的同仁交談溝通。不過,我只是在那裡寄居,不是僱員。黎智英的房間,離我不遠,我們常會到彼此的房間聊天。講的大都是當時的新聞或趣事,也會談到我發表的文章,但他從來沒有向我提出過要求或批評。
忘記哪一年,發生過一件奇妙的事。黎智英有一天走來我房間,帶著有點懾懦的聲音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我奇怪有什麼是他做不到的事要我去做。他說他有一個親戚,有編輯經驗,想找工作,問我能不能跟《蘋果》負責副刊的主編說一下,聘請他這個親戚。我說,「你是老闆,你說一下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我去說?而且我要不要說這是你的意思呢?若不說,他未必請。」黎說,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我說,「這樣你去說跟我去說有什麼分別?上千人的機構,老闆要安插一個普通編輯,不是一句話就行了嗎?」他說,他不想其他員工覺得是他安插的人,對這人另眼相看。
事情的結果,是副刊主編說可以為黎智英這親戚介紹在其他報社工作。黎即表示千謝萬謝。
一個企業家在公司安插一個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人,都那麼忐忑,在華人企業中真是不可思議。黎智英太太是傳媒出身,但在壹傳媒大樓中,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的身影。而在華人企業中,老闆娘常常是讓員工頭痛的人物。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到黎智英公私分明的洋人企業家風格。
2005年他通過社長董橋邀我擔任《蘋果》「論壇」版主編,我雖然因為已超齡而不是正式員工,但實際上是負責一個重要職務。與黎智英關係就有些改變了。不過,我們還是像朋友般聊天,也常去他的飯局。他對我很尊重,對「論壇」版有意見從不直接跟我說。
他在香港和台灣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起始的成功,和他過去營商的成功一樣,秘訣就是廣東話說的「抵食夾大件」,意思就是質素好兼便宜,用現在的術語就是「性價比」高。佐丹奴是名牌中品質高而價格最低的,黎智英說他用最好的設計師和最好的質料,實行薄利多銷,先佔領市場,才慢慢樽節成本和調價。
辦報刊也是如此,在1990年創辦《壹週刊》之前,他曾問我要投資多少。我的《九十年代》是小本經營,資金只有80萬港元,他辦的是週刊,我講多了些,就說800萬吧!後來才知道他投下的資金是800萬的十倍。他用高薪請人,在傳媒中挖角,但主事者並非傳媒中人,而是一些商界奇才。
投資報刊是他的新領域。出版《壹週刊》前,傳媒行內都不看好,認為他是外行人。但他以企業家的本領,一心一意要做出好產品,而不惜成本,揮金如土。設立報紙突發組,領頭人說要買25輛摩托車,黎智英說100輛。印刷油墨,製作人給他看兩種油墨印出來都差不多,但他選最貴的德國油墨。他說他不懂,但相信賣那麼貴的油墨必有理由。果然印出來就是不一樣。他對採訪開支也沒有設限,記者越洋採訪,坐商務艙,住豪華酒店,花費在所不計。《蘋果》中有人對我說,老闆不在乎,許多員工就亂花錢。但無可否認,資源豐厚是成品質素的保證之一。
黎智英的營商本領,一是「抵食夾大件」,務求先佔領市場;二是虧蝕時不要節省,而是要投入更多資源;在賺錢時就要樽節開支。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