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有一個活動是要讓台灣實行週休三日。關於這個週休三日(每週工時縮短到35小時)的提案,已到達連署門檻。
這意味著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在6月26日作出回應。亞洲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實施週休三日,放眼全世界,也極少。
雖然筆者不認為這會實施。畢竟我們現在的週休二日,也不是真的週休二日,而是一例一休。
可能很多人忘了,筆者順便替大家重溫一下。一例假是指強制休假,一休假則是指「休息日」,可依公司需要,徵求員工同意而加班,保留彈性加班的空間。例假則是在必要時(通常指發生突發狀況,不能常態性加班)才可以要求員工加班,即使員工同意。且兩者的加班費在勞基法的規定也是不同的。例假的法定加班費更高。
連現在的週休二日,都不是真二日了,周休三日,不是「痴人說夢」嗎?
選舉快到了,要現實一點(這可是民進黨立委跟官員說的話)。
先不論是不是會發生,我們也來發發夢,幻想一下,假設週休三日,會發生什麼事。
一、中階主管的斷層更大。
筆者記得約十年前,許多商業的週刊、報紙都陸續提到了,台灣有『中階主管』斷層的問題。
當時的問題是,這大量「中階主管」被大陸跟周遭國家磁吸,不只歐美,中日韓星馬的更多。當時憂慮的是「人才斷層」。
現在雖然周遭國家的磁吸效果已經不如當時,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導致大多數人的薪資結構很扭曲。
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很普遍的「年度調薪」(Annual Salary Adjustment),在台灣很少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沒有,甚至上市公司也不是必然。
年度調薪制度有很多指標,大部分都有主客觀因素考量,比如「能力調薪」,怎麼評估?這暫且不深談,不過其中常見的工齡調薪,你遇過嗎?也就是隨著服務時間越長,薪資就會微調。
筆者說的不是老闆或主管一時高興,不定時給老員工調薪,而是白紙黑字的寫在公司規定上。
為什麼政府有一堆薪資不會調整的雇員職缺,許多人還拼命擠後門去搶,甚至有全家寄生市府縣府的情況。明明即使你做20年,薪資也不會調,甚至也沒有續聘保障,但依然趨之若騖。
1、晉升:加的很少,但你要負責的更多。所以你可能時薪更低。關於這一點,後面會有更深度的討論。
2、跳槽:可悲的是,這幾乎才是最常見的中階主管薪水提昇的主要方式。公司寧可花錢去挖角或是聘請其他員工的人,卻不可給老員工更多薪水。筆者曾經在課程上分享過的「階梯薪資成長法」,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藉由這個來實現,有機會再完整分享。
3、公司營運績效實在好得不行:更可悲的是,其實也不是因為公司賺太多錢,想要犒賞員工,而是因為不加薪,怕員工跳槽太多,人力空窗可能會讓滿檔的訂單出狀況。
雖然關於「年度調薪制度」是企業自主行為,筆者也同意。不過因為台灣有很複雜的政商關係,導致產業結構扭曲。利潤高的產業,員工不多,反而員工多的產業,普遍公司利潤都不高。
執政黨不思從根本解決,卻以每年調漲基本工資,讓初階員工看似薪資成長,但其實反而壓縮了中階主管的薪酬提升空間。
筆者不是說基本工資不該漲,而是真正要思考的是產業結構啊!
出口導向的台灣過度仰賴特定產業;關稅保護的產業大部分都失敗(汽車、保健食品);還有一個,大家都常提的,房地產產業因為是政治獻金大金主,獲取大量利潤,但創造的就業人口比例很低(不含房仲)!
另外,根據目前最新的,去年底經濟部出版的《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1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創歷年新高;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為920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維持8成以上。
這比例放眼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到多少國家能夠相比。真正的世界第一,至少就筆者已知,就是東亞第一,超韓趕中越日。
之前還看過一個有趣的統計,台灣註冊的公司有「幾百萬」之多,可能比台灣的「家庭」數量還多。
筆者舉例,過去某食品大廠發生食安問題,其中一個服務多年的主任,薪資3萬多,被新聞偶爾報導後,一度成為ptt話題。如果你曾經參與討論,可能知道筆者說哪件事。
在台灣,中階主管常常是時薪最低的一群。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中階主管應該是消費力高的中產階級才對。在台灣這些人的時薪可能比工讀生還低,因此很多中階主管就大量出國工作,或是選擇創業。
加薪幅度不高,跟基層幹部基本上沒啥薪水級距的差別。你去想想,假設你是一個服務5年以上,甚至8年、10年的經理或主任,你比一個剛入職的專員,薪水多個1萬,最多2萬,很多嗎?
周休三日,意味著可能有更多假日兼差的時間,屆時兩份工作(一份基礎專員,加一份兼職)幾乎確定比一份中階主管工作的薪資更高。
中階主管要養成到擔任高階公司領導階層,可能短則五年,長則十幾年。少了這一個斷層,未來的高階主管,只能靠高薪挖角,或是在缺乏內部競爭下,拔擢一個能力不足的中階主管。
二、未來的餐廳口味將越來越沒有特色。
周休三日將讓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的管理職位、專業職位的缺口更大。
以前常常聽說,師傅會藏招,原因是怕學徒學會之後,到對面開店跟他競爭。
如上提到的,台灣中小企業很多,同質店即使你的學徒不開,別人也會開,甚至連鎖企業開,所以這個考量基本上已經不存在。
服務業升上管理職,壓力跟工時可能都要增加。我不如假日去兼差。我可能週排休2日,只休一天,一個月多上4天的兼職。每天800-1000。
即使偶爾只有500,那我一個月也多2000-4000。但你升管理職,有時候薪水未必調4000勒。
周休三日,可能當個7-11店員+假日打工,薪水比儲備店長還高。便利商店儲備店長以筆者查詢人力銀行資料,月薪約35,246元,店長則看實際排班時數,有機會到年薪70萬。
請問你要撐過儲備店長不知道多久,然後等待機會當店長。還是先當個沒壓力的店員+假日打工。三年後再考量生涯規劃?
這幾年因為疫情,很多餐飲老店都倒閉了。很多人以為是疫情讓顧客變少。事實上,筆者知道的很多熟識知名老店,收店原因是其中幾個中階主管染疫,特別是煮菜的師傅,尤其是主廚。
過去其實就是靠主廚在撐,但是根本沒人能接,結果一染疫隔離。其他師傅根本水準不行,或是浪費食材、煮菜節奏跟不上等等,導致這些老店的老客戶抱怨連連。疫情已經讓調度焦頭爛額,不但冒著染疫風險,竟還要處理客訴。
這箇中道理,外行看熱鬧的,可能以為是沒客人。但老店根本不可能沒客人,真正諷刺的是,沒師傅。
師傅怎麼教?一個五星飯店的主廚,可能連進貨流程都要熟悉,你才知道生鮮來了,如何先作基本處理,出菜前才能夠減短時間(不是全部都直接送冷凍),尖峰時間如何分流等等。這都不是幾個月能教得來的。
未來,老店會倒得更多,你去的知名餐廳吃的味道,會覺得越來越難吃,或是越來越像中央廚房的調理包,或是你在youtube影片看到的那樣,因為師傅可能也是這樣學的。
三、目前缺人的產業,更缺人。
現在很多勞務跟勤務吃重的產業,在一例一休的規定下,還能夠靠著遊走在法律邊緣,維持基本運作。如果真的週休三日,也就是每週工時35小時,這衝擊的可不是加班費,可能是更多、更大的人力缺口。
你可能想說,這些勞力密集產業反正也是傳產啦!他們應該轉型。
我說的不是勞力密集產業,勞務跟勤務吃重的產業,不一定是傳統的輕重工業。那些傳統輕重工業很多都外移,或是利用機器人作業減少人力需求。
廣泛來說,那些目前難以被AI取代,被機器取代的產業才是問題。
高科技產業,你先了解一下產業情況,配班跟加班的時數。志願役軍士官兵怎麼招人?勤務繁重的警察怎麼配班?還有服務業怎麼辦?請更多工讀嗎?可以預見的是,周休三日推出後,這些缺人的工作將越缺人。
雖然週休三日,短期內不可能,但也就這個話題,與大家來討論以上這些筆者認為現存,待政府改善的現況。
作者介紹|楚焱堯
從週末黃金檔節目的製作,一直到年薪百萬的經理人。將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橫跨電視節目製作、醫美產業、百貨零售、網購電商,再到管顧工作,海外足跡遍及1/3個地球。 經歷了許多領域和產業,多個專業職位的歷練,至今未完待續,繼續譜寫個人的專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