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從馬克思到無條件基本收入─打破勞動力供給最大化的迷思

不只台灣勞工薪資凍漲,美股大漲,美國勞工的薪水卻也凍漲。(AP)

近十年來一個頗富爭議的概念正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者的關注,那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UBI,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或「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它的主要訴求是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只需要是該國的國民或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就足夠了。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任何人,即使無法從事謀生活動,包括工作、創業、投資等,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所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不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生存,且不必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從事不適合自己、或是勞動條件惡劣的勞動,並改善現行社會福利體制的不足。

當然,此論點一經提出,馬上有人聯想到:這是否為馬克思共產主義的捲土重來之勢?

這樣的聯想當然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兩者在本質上都是針對資本主義興起後的人類經濟社會的變遷,所發出的警語或及其改革的方案。但是,筆者在此仍需嚴格區分兩者的不同,畢竟馬克思共產主義最後走向的無產工人的階級革命,而後者則是在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找平衡的解決方案。

我們就先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談起。馬克思在《資本論》書中,曾對當時的市場經濟學有所批判,他提到:雖然理論上有種理想狀態,是指任何東西都有其獨特的本質,不可被其他事物取代,故它無法被量化其價值,或與其他事物交換,這樣的本有價值即稱之為「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但是人類畢竟還是創造出了一種物品之間的交換原則,就是使用金錢作為中介來整合所有事物的「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即「商品1-金錢- 商品2」的模式。換言之,商品1等值於某金錢價格,然後這個金錢價格又等值於商品2,所以商品1與商品2之間就具有相同的交換價值,即這個金錢價格。不過,既然商品1和商品2有相同的交換價值,那為何需要交換呢?這是因為商品1和商品2的「使用價值」(Use Value)不同,假設商品2的使用價值大於商品1的使用價值,那麼人們就會願意把商品1交換成商品2,即使它們的交換價值一樣都是這個金錢價格。

馬克思的墓碑上除了他的頭像,還有那句著名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英文版本。但今後無產階級若繳不起入園費,恐怕不能再親自到馬克思的墳前向他致意了。(維基百科)
馬克思的墓碑上除了他的頭像,還有那句著名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英文版本。但今後無產階級若繳不起入園費,恐怕不能再親自到馬克思的墳前向他致意了。(維基百科)

當然,我們可能會想:既然商品2的使用價值大於商品1,那人們怎麼還會認為二個商品之間的交換價值是一樣呢?這是因為使用價值具有雙向性,即對交換商品1和商品2的兩造商人而言,雖然商品1與商品2的交換價值一樣,但它們對雙方商人的使用價值卻不同:對一方而言,商品1的使用價值大於商品2;但對另一方來說,商品2的使用價值反而大於商品1,所以雙方商人才會願意交換商品1和商品2。這就是傳統上我們說的「自由經濟市場」。 (相關報導: 風評:當人民的正義成了民進黨的正義─改變,的確已經發生 更多文章

或許有人會說:這個市場機制聽起來滿合理啊,那為什麼馬克思要反對呢?這是因為馬克思他預測到了資本主義擴張之後,上述的「商品1-金錢- 商品2」的模式,會逐漸異化(alienation)變成了另一種「金錢1-商品- 金錢2」模式,也就是說商品本身變成了中介,雖然它的使用價值不變,但交換價值卻在交易前後改變了,從金錢1變成了金錢2。這下子就出現了問題,因為創造金錢價格的原始目的是作為交換商品時的中介手段,但是現在這個手段卻反客為主變成目的了,而商品本身原先是交換行為的目的,如今卻變成為中介手段而已,所以商業活動不再是為了交換商品,而變成了換算金錢的遊戲。如果你眼光好、運氣佳,那麼在每一次的商品交換過程後,你的金錢2會大於原來的金錢1;但是如果你的眼光差、運氣又不好呢,那你的金錢2就會小於原來的金錢1。想想看,這不就是人類社會當前真實的市場經濟模式嗎?而馬克思當年就預測到它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