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如何影響世界?伊麗莎白二世的6個歷史時刻

2012年1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她的60週年登基大典揮手致意。(AP)

在英國和大英國協,她的影響力是象徵性的,但我們會發現,象徵經常也是重要的。

2022年9月8日晚間,高齡96歲、在位長達70年又214天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駕崩。

照理來說,女王是中立的存在。但是,在歷史的一些關鍵時刻,伊麗莎白二世對於英國、甚至是英國以外的國家,仍然發揮了一些影響力。許多時候,這些影響力是象徵性的,但我們會發現,象徵經常也是重要的。

在伊麗莎白二世告別人世的此刻,讓我們來回顧一些她發揮影響力的時刻。

1965年:冊封騎士,表態不支持白人少數統治

1960年代,隨著非洲去殖民的風潮,以及英國政府「先有多數統治(黑人參政),才有獨立」的政策,前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現在的辛巴威)的白人首相史密斯(Ian Smith)擔心黑人贏得權力,遂單方面宣布獨立,建立由白人少數統治的新國家。

由於女王在當地廣受支持,史密斯的政權仍然遵奉伊麗莎白二世為羅德西亞元首;英國派駐的總督,則在總督府內被新政權切斷電話線。

這時候的女王,當然把最直接的政治協商交給當時的政府處理,她也同意時任英國首相威爾森(Harold Wilson)的意見,不承認羅德西亞女王的稱號,也不接受史密斯政權撤換總督的請求。與此同時,她也運用手上的權力,明確地表達立場:冊封原先派駐的總督為騎士,等同進一步表態不會支持史密斯政權。

在這個例子裡,女王冊封騎士之舉看似只是妝點的權力,卻發揮了一定的象徵效果:女王本人站在總督這一邊,而不是如史密斯政權所宣稱的、站在白人少數統治者那邊。雖然這樣的表態並未真的改變了歷史走向──史密斯仍然繼續掌權,辛巴威後來還陷入了長年內戰──但這確實代表了女王嘗試發揮影響力,對政治情勢表達立場。

1976年12月,當時的羅德西亞(今日的辛巴威)仍深陷血腥內戰。(Ggwallace1954@Wikipedia/CC BY-SA 4.0)
1976年12月,當時的羅德西亞(今日的辛巴威)仍深陷血腥內戰。(Ggwallace1954@Wikipedia/CC BY-SA 4.0)

1972年:英國申請入歐,迎接改變的時刻

1972年,女王將她的象徵性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可以「出口」和「內銷」。

當年,時任英國首相希斯(Edward Heath)想要將英國帶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盟前身),他的拼圖中重要的一塊,就是讓女王擔任接待外賓的角色,既是對外國展現誠意,也是讓女王「代言」入歐。於是,在短短的五個月內,女王接待了荷蘭女王、盧森堡大公、德國總統,並且親自到法國參訪。

但這項改變是艱難的:在英國國內,BBC的民調指出,同意跟反對的比率基本上持平。大英國協的其他國家,對此也相當擔憂:象徵意義上,英國要拋棄大英國協、加入歐洲了嗎?經濟上,隨著英國整合進入歐洲市場,大英國協(特別是紐西蘭和澳洲的農民)是否也會面對市場縮減? 

面對英國和大英國協內眾多沒被說服的聲音,女王擔綱起了說服者的角色。在1972年的聖誕演講,她相當少見地直接回應了當下的爭議議題,以溫情的方式嘗試鼓勵大眾接受: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戈巴契夫的戀曲《蕾莎之歌》 更多文章

「與歐洲的新連結,不會取代我們與大英國協的連結;與歐洲的新連結,無法改變在歷史上和在個人層面上,我們和海外親人與朋友的情感。舊的朋友將不會被丟失⋯⋯我們正在嘗試建立的,是由各個國家組成的、更寬廣的家庭,而恰恰是在聖誕節時,我們這個家庭應該要感受到最緊密的連結。」